第二章定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定策
        司马遐一边看着清河内史张放给自己的名单,一边念叨着:“清河国的世族这么多?”清河国总共有三十七个世族,清河郡有十六个,渤海郡有二十一个。

        清河张氏、清河周氏、清河曹氏、清河戴氏、清河傅氏、清河崔氏、清河温氏、清河付氏、清河代氏、清河尚氏、清河房氏、清河隋氏、清河滕氏、清河党氏、清河贝氏、清河檀氏。

        渤海李氏、渤海吴氏、渤海高氏、渤海石氏、渤海季氏、渤海童氏、渤海欧氏、渤海凌氏、渤海屈氏、渤海甘氏、渤海欧阳氏、渤海冀氏、渤海刁氏、渤海劳氏、渤海裘氏、渤海居氏、渤海巴氏、渤海幸氏、渤海茹氏、渤海赫氏、渤海勾氏。

        天啦噜,脑阔疼。按照我大晋世族的尿性劲儿,窝藏个几千人口那都不叫事儿。司马遐扶额思索,假设一个世族便窝藏五千人口,那么三十七个世族,那就是十八万五千口人,这还只是世族家里的奴婢、部曲、佃客。然后,大晋的兵户、乐户还有匠户也是不入户籍的,再加上十年以来清河国增长的人口,特么的,清河国绝对不可能只有四十六七万的人口。不要以为世族们窝藏几千人口是一件很夸张的事情,世族在东汉时期就开始做大了,谁叫刘秀是靠着地主豪强和世族帮着他打天下的呢?根基不稳,虽然刚刚三十岁就当了皇帝,但是后遗症是很可怕的——地方的世族敢和皇帝分账。东汉两百余年,再到了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族的势力进一步膨胀。再到了大晋永熙元年(公元290年),近两百年的时间,你说世族的势力已经到达了一种什么地步,以至于到了东晋,世族们把皇帝给架空了,这就相当于一家公司里的董事会和总裁的关系是一样的。直到刘宋建立,重用寒士开始了之后,这种情况才刚有好转。

        “大王,现在是不是先清查一下清河国的户籍?”张放问道。“哦,这个先不着急。”司马遐挥了挥手,现在清查户籍有什么用,怎么着也得先等我把世族们的羊毛薅完了之后再查吧。

        都说西晋只有一千六百万的人口,司马遐绝对不信,东汉末年的官面儿人口是五千九百多万,然后再加上世族们藏匿的奴婢、部曲、佃客,总共是六千五百万上下,光是世族们就藏匿了六七百万的人口,这也就不用惊讶于为什么当初曹操刺杀董卓失败以后,回到谯县老家,立马就能拉起来一支万人的队伍了,你以为就是光靠着振臂一呼,百姓云从。那是在想屁吃,自家的部曲再加上花钱招兵买马。一个谯郡曹氏就有这么大的能量,更别说其他的世族了,毕竟,谯郡曹氏并算不上什么顶尖世族,更何况,还有四大望的王谢袁萧了,要知道四大望之首的琅琊王氏,早在西汉宣帝刘询在位时期便就已经发迹了。然后,虽然说经过了几十年的军阀混战,但是,当时天下的人口不可能只有曹魏四百万、东吴二百万、蜀国九十万,乱世,饥饿灾荒、战乱频繁,人口减少和百姓逃跑成为黑户可以理解,但是没有理由,五六千万的人口,打了几十年,就剩下了六七百万人口,毕竟,战国时期,七国打了整整二百年之后,秦国统一六国还有三千五百万的人口呢,七国战争不比你三国战争激烈、持久?再到后来,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打了那么多年,到了西汉建立还有一千三百万的人口。没有理由军阀割据打着打着就剩六七百万的人口了。根据史学家推算,曹魏灭蜀之前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了一千三百万了,然后东吴的人口峰值是在五百五十万左右,蜀汉的人口九十多万,那要是照这么推算的话,西晋统一天下以后的人口应该不少于两千万。

        根据史料记载,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全国有245万户及16163860人,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则有377万户约24768900人。要说过了两年,就增长了八百万的人口,那也不现实,显然不仅仅是因为战乱结束、剥削减轻,从而导致了登记户籍官面儿上的户口大大增加。后来,到了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考虑到部曲、奴婢、佃客、兵户、乐户、匠户还有内迁胡族不入户籍,此时西晋的人口应该在三千五百万左右。

        这一次,看来清点户籍有些麻烦啊,既要薅世族的羊毛把那些被世族们藏匿的部曲、奴婢、佃客上了户籍,以至于不能让他们变成黑户儿,然后还得把兵户、乐户还有匠户的户口也给他们上了,然后,再把这十年来清河国增长的人口算上,还得包括这些黑户儿们增长的人口。

        不过,这把羊毛薅起来有难度啊,怎么样才能让世族们把藏匿的人口吐出来?这是一个问题,毕竟,这些黑户儿们不上户口,就等于在清河国境内查无此人,然后,他们就不给司马遐交赋税,这能忍吗,果然,这一帮子世族们,跟人搭边儿的事儿他们是一点都不干。大晋的藩王政策是王三分食一,也就是说,每年藩国交上来的赋税,分成三份,三分之二归朝廷,剩下的三分之一归藩王,这两个郡的赋税可能朝廷不太在意,毕竟,大晋有一百七十三个郡呢,但是,司马遐不能不在意啊!他就两个郡的藩国,然后,一帮子黑户儿们还不给他交税,这就不是偷税漏税了,这特么的是逃税!一考虑到这十年来黑户儿们的户口都加起来可能要比清河国官面儿上的人口还要多,司马遐就一阵子一阵子地窝心。毕竟,清河郡和渤海郡无论是在西汉还是在东汉,人口从来就没有掉下过八十万,妥妥的大郡。

        不行,有些胸闷气短,我得出去溜溜。司马遐强迫自己先不去想这个糟心的问题,出去散散心也是极好的,毕竟,司马遐虽然三岁就受封清河王,但是,现在十六岁才就国,之前,司马遐一直是住在洛阳的,眼下洛阳应该正是湿热的季节,毕竟,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比起湿热的洛阳,冀州这边反而是要凉爽得多。

        司马遐在清河国的都城清河县的大街上开始漫无目的的闲逛,走着走着,停下了脚步。“这位公子,您要买一点儿什么?”小贩一脸谄笑地看着司马遐,边问边搓着手。倒不是司马遐被他摊儿上的什么物件儿给吸引住了,只是,小贩的装扮倒是清新脱俗。

        《晋令》规定:“市侩卖者,皆当着巾帖额,提所侩卖者及姓名,一足着黑履、一足着白履。”士农工商,自古以来,世人轻商,因为商贾逐利,也只有商业发达的北宋,商贾的地位才有所提高。世人皆说商人逐利故而轻商,奈何怎知趋利避害乃是万物之本性,或有大有小而已。人无贵贱。

        虽然,世人轻商,但是,这些个大世族们哪一个不是腰缠万贯?哪一个不是富可敌国,王恺石崇斗富,他们,一个是东海王氏出身,一个是寒门出身,石崇发家致富是靠截杀胡商,一个用糖刷锅,一个用绫罗绸缎铺路。这特么的,俩儿败家子儿,呃,虽然说吧,王恺是司马遐的舅爷,到时候,找他借钱应该不会不借的吧。司马遐摸着下巴思忖道。王恺的问题说明了什么,世族们这么有钱,底子肯定都不干净,个个儿的屁股上边都沾着屎,一查就露馅儿。不过,世族们这么有钱,要说背地里一个搂钱的耙子都没有,打死司马遐都不信。那么,就从这里开始下手。

        不过,现在的清河国,应该是后世的邢台,邢台好像是产棉花、粮食的吧,还产铁矿、煤矿、石膏、水泥用石灰岩、岩盐、陶瓷土等,还产菱镁矿、蓝晶石、陶瓷土、岩盐是全省独有。这可是一个大宝贝啊。虽然说,以现在的科技,好像还挖不出来,司马遐也没有地方去找蓝翔。前有宝山而不得入,郁闷。

        不过,渤海郡好像是靠海的,靠海,那么,司马遐是不是可以考虑在海边开设一个晒盐场,虽然说盐这玩意儿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实行盐铁专卖了,但是,贩卖私盐,自古有之。这年头儿,就是撑死胆儿大的,饿死胆儿小的。顶风上的人有的是,再说了,要是司马遐开设晒盐场了之后,晒盐场真的收归国有了,司马遐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反正晒盐场又跑不了,只能待在司马遐的这一亩三分地儿上。一想到这里,心情莫名的有一些愉悦。只不过,藩王贩卖私盐,与国争利,这一句话怎么听起来怎么都有些不太对劲儿。

        还有一个问题,现在的底层老百姓好像都是睁眼瞎,文盲,十个人里有一个会写自己的名字就算不错了,等回头有了时间,司马遐决定普及一下识字率,扫扫盲也是不错的嘛。毕竟文化不能让这些世族们一直垄断着。这与孔圣人的有教无类的理论相悖了,现在的儒家思想就是:你一个抗锄把子的,就好好的抗你的锄把子,别玷污了圣人遗泽,呃,虽然说,自从东汉末年以来,儒家式微。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