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那些事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章 那些事 (1 / 3)
        目送关伊宁远去,赵星宏没有离开,依然在梧桐树底下站着,腰背挺得很直,不知在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太阳慢慢升起,身前的影子变短,前往校园内的人流逐渐减少,直到最后几个学生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疯狂奔跑,堪堪踩着开课钟声迈入学校,校门缓缓关闭,他迈开脚步从原路返回。

        从侧门进入校园后他没有回公寓,而是往办公楼走去。走了几步,给李宽宇打了电话,再次更换方向,沿着环校园步道走去。

        从西洲市的地图看,学校的占地面积比较规则,方方正正。西北角是教师公寓,赵星宏向东行走,依次经过食堂,实验楼,在学生宿舍楼前停下来,东边一整片三层楼房全是学生们的宿舍,站在楼下,可以看见孩子们晾晒在阳台上的衣物。

        住在学生宿舍里的孩子们,家在西洲市的很少,小部分因为家在西洲偏远乡村,来回太远,交通不便,而大部分,是因为没有家。

        历史原因,过去帝国的儿童保护通常只提供中学之前的免费教育和看护,也就是说孩子们在满12岁后的夏天就必须离开孤儿院。按照以往的规律,孤儿院的孩子们在到达中学的年龄之前,绝大部分会被领养离开。少数无人领养的孩子,通常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通过考学继续获得免费教育的资格,要么进入工厂饭店当学徒、打零工。对于后者来说,虽说他们在政府和**都有备案,定期也有视察人员上门复核孩子们的生存状态,保证孩子们的权益不受侵害,但仍有不少孩子最后流落街头,湮没在光照不到的角落,变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或者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近代,自从帝国儿童保护协会成立以来,一直都对这项规定忿忿不满,认为帝国有义务让所有未成年的孩子们都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只是帝国改制之后的十几届内阁会议上,这个提案最后都不了了之。

        直到十年前,这个情况得到了转机。那场袭击不仅造成无数帝国居民的死亡,同时也增加了数量巨大的孤儿,如何处理这些孩子,成为了帝国**亟需处理的难题。

        按照以往的方式处理显然不适,孩子数量实在太多,容易引发社会动荡。仅针对这批孩子们另立一套标准也不妥,如若区别对待,免不了到头来还是要饱受儿童保护协会的诟病。

        于是在其他安保补充条例还在商议审核时,一条紧急修订的教育法条例已经在内阁迅速通过。帝国将对所有失去监护人的孩子们提供免费的教育机会,一直到其成年。

        律法的推行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虽然**已经开始往各州下放指标,虽然财政部已经公示提供专项拨款的凭证,但受限于各种客观条件,能够落实下来的,快速给孩子们提供入学名额的学校依然屈指可数。

        在昌明帝国,有一句老话叫有钱能让妖魔鬼怪来帮忙做事情。许多事情确实有钱就能办成,但对于商人和政客来说,如果一个项目,利润太过透明,绩效不够明显,收益期间过长,综合到一起的情况就是——它的钱不好赚,而且能赚也拿不到许多,那么结果就是,没有人愿意接手。

        辛文远学士站了出来。研制新型计算机破解密码,帮助帝国打击恐怖组织后,此时辛文远的个人声誉正值巅峰。他抛下研究院工作,率先在西洲市成立双桥中学,整合当地各方资源,几周的时间内便完成了新教学楼和宿舍楼的建设,以及师资资源的扩招。

        在国家媒体的渲染下,此举引得社会竞相效仿,在极短的时间里解决了数十万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环着步道,一路上没有遇到其他行人。经过长长的学生宿舍楼,折回来到学校正门和体育馆,看着国旗台上依然只升一半的国旗,赵星宏停了下来。

        ······

        ······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