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战略重心转移
一、“腹诽”杀人
提起历史上的冤案,当属西湖两少保,岳飞岳少保和于谦于少保,前者“莫须有”,后者“意欲为”。但是你听说过动动嘴唇、抖抖胡须就丢了脑袋么?张汤是西汉历史上著名的酷吏,颜回十一世孙颜异之死就是他的杰作,罪名是大司农颜异和门客谈及时政,嘴唇微微动了动,以“腹诽”罪诛杀。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刚刚晋封魏王的曹操,再一次对名士扬起了屠刀,罪名是“虬须直视,心似不平”。
曹操获封魏王,臣属上一些道贺的书札是很平常的事情,有个叫杨训的估计马屁拍得太肉麻,被人私下里嘲笑了,顺带着把当初举荐他的崔琰也给挖苦了一番,嘲笑他识人不明。崔琰,出身清河崔氏,是名门望族,以刚正廉洁著称,很在意自己的名声,于是专门从杨训那索取了底稿,看完之后给杨训写了封信:“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这封信大概意思是:读了你的表文,是件好事情嘛。时移世易,他们会理解你的做法的。这么来理解呢,有崔琰反讽当时挖苦杨训的那群人不达变通的意思。这么理解的话,我们把“耳”这个词,理解为“肯定”的助词,比如“田横,齐之壮士耳”。问题是,这个“耳”,在曹操听起来就很别扭了。曹操是谁?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生儿子就得生孙权这样的,至于刘表的儿子,猪狗一样的蠢货罢了!那么,“事佳耳”就得理解成“一件(对曹操而言的)喜事罢了”,曹操听着刺耳也可以理解。如果曹操想起自己曾经和刘备青梅煮酒的时候说过的那句话,也许就不会这么生气了—“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天下英雄,只有刘使君你和我呀)。
当然,真正要了崔琰性命的,更可能是这封信的后半句。“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崔琰的潜台词是别看今天那些人嘲笑你,将来他们还不是得和你一样,乖乖接受曹魏代汉的命运,跟着你一起吹捧曹操的功绩嘛。还有一层可能的意思就是“他曹某人也会根据形势改变自己的初衷,要变天了(代汉自立)”,很可能坏就坏在了这个揣测曹魏代汉这个事情上,或者给人以可能性的歪曲原意的遐想空间上。关于曹操本人是否想篡汉,因为后来曹丕代汉,所以这黑锅终究都得曹操来背。但是,建安二十一年的曹操,名义上依然是东汉王朝的丞相,即便他出行的仪仗已经可以摆出天子派头。两汉四百年,皇权深入人心,西汉末年代汉自立的王莽最终以笑柄匆匆收场,没有十足的把握,曹操即便心里想,实用主义的他也不会轻易出手,毕竟他少年时候的理想只是做一个征战疆场的大汉征西将军。自己都只能在内心里想想的事情,又岂能允许他人在书信中谈论?老子这不还没做呢么?谁说我一定要篡汉了?老子最终不是还以汉臣身份离世,临终还吩咐儿子们好好保管汉廷授予我的绶带来着?(当然我们这里是开玩笑,毕竟这等于拿曹操的遗书开上帝视角)
所以,曹操看信后大怒,以“耳”含贬义,“会当有变时”出言不逊为由罚崔琰去做劳役。当然,不放心的曹操还安排人手去监视,崔琰,名士风流,举止自若,关键是服刑期间依然门庭若市。汇报的人还活灵活现的描述崔琰“虬须直视,心似不平”,这让曹操更加生气。派人去暗示崔琰自杀,保留一个体面,结果崔琰觉悟低了点儿,三天后毫无表示。暗示不行,只好学汉文帝杀舅舅明示了,当然汉文帝是派了一群人穿上孝服去舅舅家哭丧,曹操只是派人把话挑明:你难道要我自己动手么?崔琰这才终于明白,拔剑自杀。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