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 顾大师的回忆
由于不忙着去逛市场,顾大师就给我们讲起了他进入这一行的遭遇:
“93年,我已经参加工作了,正好离西江省景德镇不远。那时候工资只有一百多,对我来说已经是一大笔钱,平常没有什么开销,除了存钱,唯一的爱好就是买一些瓷器,但我那时候是个纯小白。”
“94年的古玩市场,新货比较少,大部分都是老的,只是破的居多。在一个地摊上发现几个霁蓝釉瓷质小动物,很脏很旧的模样(后来才知道这些生肖玩具根本没有仿古,纯粹的现代工艺品),我觉得挺可爱就问价,摊主开价15元,见我迟疑,摊主说:这是从乡下收过来的,如果是新的,我**,我做乌龟,在地上爬......”
“平时吃一块10元的巧克力,也要思想斗争一阵,这时候却相信摊主不会为了几十元钱,咒死自己,于是以十元一个的价钱,买下了三个。”
“几年后在景德镇,我发现同样的霁蓝玩具成堆卖,10元可以买一套12件,才惊呼自己上当了。真应了那句老话,叫“人微言轻”,没有实力的卖主,不值得信任。”
“很多初学瓷器的朋友问我:要不要去乡下收购啊?我说千万别去,古瓷在乡下最贵,在大城市**。朋友都不理解,怎么会这样?”
“记得有一次跟着领导开车下乡寻宝,跑遍了偏远的十里八村,最后只见到一只半截的破瓶,我劝告领导:这种瓶子,完整的很多,也不贵,这样的破烂普品别买。领导还是不甘心,说跑一趟不容易,总的买点,于是竟然出价3000元,就这样,老乡还是不卖。”
“你猜怎么着,听说一个月后,这位老乡拎着破瓶来到省城,所有的古玩店都不收,摆地摊也无人问,老乡就纳了闷了:在乡下,多少贩子抢着出价,估计在省城应该更值钱,怎么连问的人都没有了呢?”
“其实这就是行里常说的:货到地头死!在偏远乡村的封闭环境里,这件破瓶就是最好的古董,买主辛苦赶来,完全没有挑选的余地,不买就要亏路费,成本全部建立在买方,卖方可卖可不卖,反正没有成本费用。而到了省城,情况完全颠倒过来,卖方负担了所有成本费用,买方选择余地很大,都挑最好的,哪里会要一个破瓶?卖主如果不卖,就要亏路费,因此哪怕是国宝,即使亏本,也要卖掉,不卖连饭钱都没有。”
其实想想也对,我想到了卖鱼的情况:在菜市场,普通鲜鱼5元一斤,买主还挑挑拣拣,伺机还价;在郊区鱼塘,还是普通鲜鱼,钓鱼是10元一斤,想还价门都没有!
我觉得混读大学,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成本分析。买卖两方,谁负担了高昂的成本费用,谁就处于劣势,完全没有了底气。从藏家和商家两方来看,藏家几乎没有负担费用,天然处于强势,商家负担了最大的费用,天然处于弱势,怪不得有些人看起来很聪明,结果却越玩越穷。
继续听大师说他的经历:
“96年,我已经是地摊的常客,但眼力实在太差,一对少轩款浅绛彩方帽筒,全品,四面花鸟画得真漂亮!要价700元,我咬牙出到500元,差了一口气!王步青花花鸟笔筒,口冲,100元,不懂也看不出哪里好。”
“看见一块文革瓷板,画的是红卫兵形象,那时刚兴起收藏文革瓷,我就问价,要100元。但我对文革瓷完全无知,只能看摊主什么样子了:那是两个年轻人,黝黑的肤色,估计起码一个月没洗过澡,衣服打着补丁,肮脏破烂。看情形应该是乡下来的农民工,不是职业贩子,心里多了一份信任。”
“30元,想不到这两位竟然肯卖,应该是饿了。买下后我有捡大漏的感觉(其实这个感觉最值钱),人飘飘然的,一位朋友看到我“捡漏”了,追着我,愿意加价20倍,我哪里愿意放手,就是加到100倍,我也不卖!”
“哎,两年后,走在景德镇樊家井的小巷(多少藏友梦想的终结之地),满眼都是“红卫兵”瓷器,瓶子、罐子、瓷板......要什么有什么,看到这些,人飘飘然的,不要说加到20倍,就是原价30元,我也愿意放手。”
“所以古玩这一行,自古不打假,为什么?因为是笔墨官司,没有统一标准。你捡了漏,卖主不能索赔,打了眼,也没办法找卖主索赔,如果卖主肯退货,起码也要损失一半。”
“我的一位朋友,从来不在乎吃药,买到500元的假货,600元卖掉,2000买的假货,5000卖掉,他的座右铭是:假货不可怕,挣不到钱最可怕。吃药一样挣钱,人就会麻木,他的下一颗“药”代价将是5万。”
“如果吃药都不心痛的话,真伪之间就没有分界线了,也就永远学不会鉴定,也将永远为景德镇打工。我呢,因为一次惨痛的吃药经历,让我认定:赝品一定带来痛苦,收藏真品才有快乐,于是慢慢就开始学这行一些知识。”
“所以,程总,小凌,等会记住一定要多看,少出手。”告诫了我们一番,我们就向市场内走去,我跟程哥都比较兴奋。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