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福王登基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二章 福王登基 (1 / 2)
        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

        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一些趋炎附势之徒就开始谋划另立新君。

        虽然长江以北的大片国土已经沦丧,大部分为满清军队攻占,但江南却依然一派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景象。

        在明朝的几大亲王中,当以德昌王朱由崧血缘最为高贵。他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之孙,福忠王朱常洵庶长子,崇祯帝的亲堂兄,万历四**受封德昌王,后晋封为福王世子,崇祯十六年袭封福王。

        况且,崇祯十四年李自成的起义大军攻陷洛阳时,朱常洵带领家人落荒而逃。老福王朱常洵好不容易逃出城外,农民军就追踪而至,朱常洵情急之下,躲进迎恩寺藏身,被农民军搜出,凌迟处死。并且,李自成还将朱常洵的肉割了,与鹿肉一锅炖了,分给士兵享用,美其名曰“福禄双至”。

        朱由崧毕竟年轻力壮,一路逃到怀庆,隐匿两年。崇祯十七年正月,怀庆也被农民军攻占。朱由崧逃到河南卫辉,投奔潞王朱常淓。三月初,卫辉也有农民军进攻的警报,朱由崧便与潞王逃往淮安。

        四月初,崇祯自缢的消息传到淮安。朱由崧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便悄悄派人去南京,把藩王印等信物及一封密信送给权臣马士英,暗示自己已在淮安,可以随叫随到。一面暗中与手握兵权的江北四镇总兵联络,在太监卢九德的帮助下,与雄踞江北四镇的黄德功、高杰、刘良佐、刘清泽等军阀取得了联系。

        按理说,当时崇祯帝的太子及永、定二王陷入清兵之手的情况下,根据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立下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准则,朱由崧继位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可是,前礼部侍郎钱谦益却出来横插了一杠子。

        钱谦益是东林党领袖,他指使东林党骨干张慎言、吕大器等人给史可法写信,说按顺序当然是朱由崧为先,但此人有七大罪状:贪、淫、酗酒、不孝、虐待下属、不读书、干预官吏,谓之“七不可立”。而按贤能论,则潞王朱常淓为上,朱常淓不好的传闻较少,群众基础不错,让朱常淓上,更有利于凝聚民心,重振大业,收拾故土,扶大厦将倾于即倒。

        史可法是留都的兵部尚书,手中握有兵权,对拥立新皇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缺乏杀伐决断的气概。他认为东林党人的说法有理,但又不想得罪拥戴朱由崧的马士英,于是写信给马士英,说朱由崧昏聩糊涂,无德无能,“在藩不忠不孝,恐难主天下。”

        马士英虽任南京总督,但他对史可法还是有所忌惮的,一时也难下决心。

        那江北四镇总兵高杰、黄德功等人,都是行武出身、独占一方的军阀,他们可不管能不能主得了天下,只要有利可图,自然当仁不让。他们明白,“定策拥立”这可是无本万利的大买卖,因此与朱由崧一拍即合,甩开了顶头上司马士英和史可法,正南八百做起了定策元勋。不日便集合大军,护送朱由崧,一路杀气腾腾向南京而去。

        消息传到南京,所有人无不大惊失色。老奸巨滑的马士英见木已成舟,不可改变,便顺水推舟,连忙向朱由崧表白心迹,成为从龙文人第一人。随即大军到了南京浦口。眼看大势已定,史可法与东林党人也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咽,接受这个现实了。

        东林党人为什么反对朱由崧继位呢?

        朱由崧不堪大任,这是事实,但更深层的原因是,老福王与东林党人素有积怨,甚至一度水火不能相容。

        这还要从老福王朱常洵说起。

        老福王朱常洵是万历皇帝第三子,母亲郑贵妃,由于神宗皇帝朱翊钧特别宠爱冰雪聪明的郑贵妃,有意将朱常洵立为太子。但遭到群臣的激烈反对,按照立长不立幼的原则,应当立长子朱常洛。朱翊钧与朝臣一杠就是十五年,气得朱翊钧自那以后,三十年长居深宫不理朝政,而且因为此事而遭到逼退的内阁首辅就有四人,部级官员十余人,其它中央及地方一百多名官员被罢官、解职、发配充军等,使东林党人受到重大的打击。

        直到万历二十九年,朱翊钧才不得不让步,册立已经二十岁的朱常洛为太子。

        这就是晚明最具影响的政治事件——国本之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