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伏灾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章 伏灾堂
        二人朝前走,来到一家医馆门前。这朱雀大街上的医馆多开在西市,在东市开医馆的较为少见。小六抬头看了看医馆的匾额,只见上面写着“伏灾堂”,顿时更觉好奇了,她问沁儿:“伏灾堂?这医馆的名字起得好生奇怪,乍一看不像是个医馆,倒像是个祭祀的地方。”

        沁儿抬头看了看匾额,说道:“这家伏灾堂可有名头,说来可就话长了,这三个字是颇有渊源的。”她并不着急解释,而是指着旁边的楹联说,“你先看看这幅楹联,是不是也有些与众不同?”

        小六向左右两边看了看,左联写的是“能伏灾风火”,右联写的是“普明照世间”,敢情“伏灾堂”这个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

        这就有点意思了,一般医馆的楹联上多引用古代名医的名字,形成平仄对仗的两句话,以彰显遵循古医悬壶救世之志,比如“道遵思邈心存济世,德昭仲景志在医人”。也有以药材名叠加对仗,巧妙构思成联的,比如“甘草紫草灯草通草皆医疾,山药乌药芍药没药不治病”。而这家医馆以“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作为楹联,普通人看了也不懂其中的深意,这对楹联实属罕见。

        沁儿将伏灾堂的传奇故事娓娓道与小六听:

        创办伏灾堂的郎中姓卫,如今已入花甲之年。卫老先生天生双目失明,打小就看不到东西。他七岁那年,在街角呆坐,偶遇一位云水僧。僧人可怜他小小年纪却无法领略人世间的色彩,慈悲心起,教给他一首偈子:“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云水僧说,这首偈子出自佛教大乘经典《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品《**菩萨普门品》,这《妙法莲华经》就是世人常说的《法华经》。

        云水僧又告诉盲童,常念这四句偈,可治愈一切眼疾。盲童谨记于心,无时不刻的在心中默念这首四句偈。后来他的眼疾虽然没有治好,却很快就遇到了此生的贵人。

        一日,盲童坐在街边,嘴里正重复念着四句偈。一个行脚大夫路过,被他念的偈子吸引,停下来为他诊断了一番。行脚大夫说盲童是先天失明,多半是**怀他时饮药不当导致的,此生怕是难再重见光明了。

        盲童听了很是失望,但嘴上的念诵声却仍然不停。行脚大夫见他心性纯良,一首偈子念上千万遍也不觉枯燥,觉得他是个有韧性的孩子,就收下他做药童,愿意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盲童身残志坚,知道机会来之不易,十分的珍惜。他跟着行脚大夫,是既肯学,又肯吃苦。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他自知双目失明,无法观人气色,就在摸脉上苦下功夫。后来他长大成人,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盲医,一手切脉的本事无人能及。上门寻诊的人越来越多,不论是脏腑盛衰,还是气血虚滞,吃上几副盲医开的汤药,都能药到病除。而且他还练就了一手正骨的功夫,摸接端提、摩推按拿的手艺也是一绝。

        再后来卫大夫把医馆开到了汴京,在京中娶妻生子。他的儿子卫智明子承父业,如今在汴京城也是有颇有名气的杏林高手。

        卫老先生总对家人说,是这四句偈给了自己新生,于是将医馆的名号定为“伏灾堂”,立志为百姓祛病去灾。还派人将四句偈的后两句书于医馆两侧,每当来往的病人读到这句“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时,他总会对人家说,自己虽一辈子没见过光明,却感受过“普明照世间”的滋味。

        小六听了卫老先生的传奇故事,不禁有些唏嘘。一个盲童竟能靠着自己的努力,拼搏成为一代名医,将许多正常人比了下去。人只要敢拼,就没有什么干不成的事。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