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5章 闻讯而来的老范 (1 / 2)
《天工开物》记载:凡闽、广南方经冬老蔗,用车同前法。榨汁入缸,看水花为火色。其花煎至细嫩,如煮羹沸,以手捻试,粘手则信来矣。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教陶家烧造)置缸上。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洋糖,(西洋糖绝白美,故名。)下者稍黄褐。
福建和广西将过冬成熟的甘蔗,榨蔗汁,盛入缸中,然后用火熬,等到变成了成黄黑色的糖浆,倒入桶中凝结成黑沙糖。然后一口缸,上面安放一个瓦质漏斗,用稻草塞的漏口,将黑沙糖倒入漏斗中,等黑沙糖结成块,再去掉稻草,然后用黄泥水淋漏斗中的黑砂糖,黑渣从漏斗流入下面缸中,漏斗黑砂糖就变成了白霜,最上一层约五寸多,非常洁白,就是我们今天吃的白砂糖一样。
这就是在制造现在咱们吃的绵白糖用的“黄泥水淋脱色法”,同样利用了类似于木炭具有较强吸附性的特点,使得蔗糖中的“非糖杂质”被黄泥这种沉淀物吸附。
当然,这种办法的出现是带有戏剧性的,是制糖人在工作时,围墙倒塌,黄泥和蔗糖巧合的融合在了一起,所以才有了这种办法。
缺点也比较明显,就是没有木炭来得效果强,几遍黄泥水可能才有一两遍木炭的净化效果。
林淮让二人拎着屉布举高,自己则是将最后这大半瓮的半透明盐水倒入了平常用的大锅中。水一碰到烧得都有些发红的锅底,立马炸开了锅,没有几分钟便有小水泡冒了上来,十几分钟整个锅就沸腾了起来。
“林哥,能给讲讲这个中缘由吗?”四人中最安静的熊徽开口问道。
“嘿!我说你这憨人,这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要把里面这些学问说出来了,林哥上哪挣钱去?”
孔支一巴掌打在了熊徽的后脑勺上,开口骂道。
说来也巧,孔支、熊徽、杨溯、郭亥四人,身高、年龄,正好是从大到小排列,长得高的是年龄也大,不过论起身板来,熊徽是当仁不让的第一,虽然没有多少肌肉,但林淮掌握着不少看人的本领,他的力气绝对不小。
而孔支、杨溯、郭亥三人则是一水的瘦子,最小的郭亥放在前世也就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年纪,顶天六十五公斤的样子。杨溯七十,孔支也差不太多。
熊徽是绝对奔着九十去了,看起来家里条件还不错,能养出这个体格来的,贫农非得吃到破家。
四人还没拜把子,但也有了些兄弟的意味在里面。
熊徽愣了一下,仔细琢磨了一下前因后果,赶紧说道:“林哥对不住,我心直口快,自己不明白就问了。”
林淮微微一笑,高人范想要装出来,还不是轻轻松松?开口回答道:“无妨,外街的盐又不贵,待会煮完看起来虽说少了许多,但味道却是更好。”
一句话摆明了自己不在乎这点外财,二句话把话题转移,太过出风头是忌讳的,毕竟他林淮既不是什么队长,更不是教头,人心在这里的意义不能太大,否则范良才的猜忌,可就要接踵而至了。
“林哥高义,这盐块吃起来苦涩不说,吃多了还要人命。”孔支作为最大的那个,抱拳拱手回道,“以前有个兄弟,误打误撞将指头那么大的盐块,一下就吞进了肚子里,绞痛了四五天都没能救回来,活活疼死了,那场面,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