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十二章 灵魂归虚? (2 / 3)
余华的《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
伯特兰·罗素在《罗素自传》中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按照23世纪的人类普遍观点,活着,分两个阶层:
一、肉体活着。
这个是基本需求,对于普通人而言,肉体是灵魂的载体。
只有肉体生存无忧后,才有可能壮大灵魂。
壮大灵魂有两种途径:1、血脉延续;2、点亮真灵。
实际上,22世纪之前,地球上农业,畜牧业尚未全面自动化。很多土地资源、海洋资源、太空资源,技术要求未达到,未能充分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色能源的理念还未全球认可,还有一部分人铺张浪费得很厉害,环保观念也未普及等等原因,所以那个时候地球上还有八亿人在温饱线以下。
所幸22世纪,23世纪随着第五次科技革命,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已经全面消除贫穷了,全民低保了。
‘全民低保’的推行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那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着’,思想觉悟高的人担心未觉醒的人群会安于享乐,混吃等死,并且这种风气可能慢慢扩散,造成人类族群进步缓慢,甚至止步不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部分学者甚至提出:要延长年轻人的奋斗时间!
言下之意是什么?让年轻人一直疲于奔波,为了一日三餐,为了一套房子,为了父母的养老,为了成家生儿育女,为了这种最基本的需求而奋斗到60岁。等60岁了,身体所有的机能开始衰退了,所有的灵光几乎熄灭了,才开始说,‘老伙子’,你应该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应该有自己追求,不能虚度光阴啊......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所幸大部分人还是清醒的,学者们经过几年的研讨,所以拿出了个折中的方案。
民以食为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