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我的一家 (1 / 2)
第三章我的一家
我的妻董瑞兰,ru名八月子,高小文化,家庭全职主fu,1947年农历8月15rì出生于甘肃省定西县yu风乡yu风街道村一商人之家。du生女。其父亲商业工人,母亲农村家庭fu女。
我参军后的第二年,经我jiejie穿针引线,我与她鱼雁传书开始了谈恋爱。两人虽然相隔千山万水各在一方但心在一起,“qing书”三天两头收发一次。就是用这种古老传统的方法来传递我们之间那种爱的心声,诉我们俩之间那爱的衷qing。记得曾经在我们两人书信中,那爱的语言是多么的美妙、多么的丰富多Cai、多么的甜甜蜜蜜。凡是收到的每一封来信,我都是读了一遍又一遍,读着读着就会激动兴奋不已,总是不想把信收起来,爱不释手啊,的确有如同就在读一份重要文件似的,把jīng神实质还没吃透不能收起来那样感觉。写给她的每一封信,虽然都要写上多达四五页纸,千言万语,可是怎么写总是表达不完对她的心声。她给我写来的信,在我的感觉中她也是同样地对我有不完的心里话。
二十世纪1969年7月30rì,我从部队回家乡来探亲,期间于公历8月10rì(农历6月28rì)办了两人的婚事。记得非常清楚,也可以记忆犹新,新婚之ye的那长命灯是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它替代的是蜡烛,它表示的是命运。按照我们农村的习俗一定要让这盏灯一直着到天亮才能熄灭,这就寓意着两人的婚姻会天长rì久,所以我们就让这盏灯一直着到了天大亮。
在我探亲返回部队时,她一直送我到兰州火车站,两人在站台上那依依不舍,难分难离的qing景至今记忆犹新,尤其是她那含qing脉脉的表qing,永远留在我美好的回忆中。
我和她的结合,当时在我的家乡引起了乡亲们的纷纷议论,我是“瘦牛碰上青草垛”,我采了我们这里的一支村花yan福不浅,整个意SI是我们两个人当时所chu的家庭qing况差异很大,她,父母双全是工人家庭出生,身份高贵,生活富裕,又是du生女,娇生惯养,父母掌上明珠。而我呢,相形之下chu境却是个穷当兵的,家产一无所有,身边又无父又无母,所以我就要自卑得多。当时在我心里想,之所以我和她能够结合在一起,那可能是老天成全了我吧?
我对她记忆犹新的是在我上小学六年级时曾和她是同班,记得我俩之间好像很少有话可,可以没有一点共同的语言。我和她为什么不话呢?除男女有别之外其主要原因显而易见我穷她富。再一方面那就是我有自我封闭的自卑感。当时她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是小巧玲珑,身材匀称,有着山村shao nv别有的那种婀娜多姿。她一张“guo”字脸靡颜腻理,一头秀发乌玉般黑。尤其最引人注目的还要数她那一双水灵灵大眼睛。
1971年7月将她和儿子的户口农转非,当年8月她们母子就迁移到我工作工作的单位中guo人民**山丹军马二场,从此她就离开了农村那块天地,结束了她25年的农村农民生活,成为随工家属。
后来,在1986年3月又随我迁移来到榆中县城。同时在当年7月在县城做起了服装小本生意的“个体工商户”。本金只有一千元,生意做到年底时实在是做不下去了就歇业。6个月时间的生意算起来,总共净赚**210元,平均每天只有0.32元纯利润。
1987年2月至1988年7月,将她联系到城关镇托儿所去当保育员,月工资45元,不错,两年来共收入高达765元。后来又辞去托儿所工作,于1988年7月至1996年10月在我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管辖的城关“兴隆市场”做清洁工工作。此工作每天都是早早五点多钟就起来,扛着扫帚雄赳赳气昂昂朝着市场走去,在市场唰啦、唰啦扫呀扫,大有横扫千军如席卷的气势。那唰啦、唰啦的声音听起来,好像一位伟大的钢琴家演奏出的一曲尤美动听的曲子。在这8年零3个月时间里,工资从开始的月46元增长到后来的140元。非常不错,总共加起来收入高达8000余元**。
1996年10月2rì她心甘qing愿地高高兴兴辞去了清洁工工作,一心一意地开始在家带自己的孙子——王鹏。从此再没离开过家一步,成了家中真正的职业主fu,做当nainai全心全意为孙子服务的工作。
婚后的41年夫妻共同生活,她给我及全家人的qing意rì渐温馨而浓郁,可谓甘如蜜甜,清香似酒。可以在我心里她那nei在的美,远远超出了外在的美。她为王氏家族生儿育女做出了贡献,她带着嗷嗷待哺的孩子还默默无闻的承担起了全部家务,这就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为我顺利开展工作,晋升快,提薪高,创造了liang好的观环境。完全可以她是一位非常合格的贤妻liang母,为相夫教子奉献了一生。培根曾过:“妻子,青年时代的qing人,中年时代的伴侣,老年时代的保护者”。我的一生体味的确是这样。要人的一生中什么是幸福?我的认为,幸福就是有个家,在这个家里有个贤惠的妻子。
妻子她是家中的中介角sè,缓冲剂。不管多么婆婆妈妈,jī毛蒜皮,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琐事,她几句看似不轻易的话,仿佛到了每个人心灵空隙chu,一切得到了化解,使儿孙满堂的大家庭人人相chu和睦,个个相敬如宾,尊老爱幼气氛温馨,非常的和谐。自从我们家娶来了儿媳,有了家孙,女儿出嫁,又有了外孙之后,她便更成了一个大忙人,其整个人就像是上足了发条的闹钟,不停地在旋转。
“田里的甘蔗一副好心肠”,她把自己的一颗心分给了家里的每一个人,用她那一双灵巧勤劳的双手,无论寒冬腊月风刺骨,盛夏烈rì晒脚夫,甚至重病chan身时候的她也是在为这个家忙忙碌碌大展厨艺。她对儿女们来,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了“家有一老,强似活宝”这一事实。她把这个家看成是一个城堡,甚至不愿意踏出城堡一步。尤其是为两个孙子她更是心甘qing愿地、累死累活地、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只有到了晚上,面对电视机她才能松上一口气,恢复体质和nei心的宁静。
婆媳关系历来比较难以相chu,这是因为两代人的SI想有差异,年轻人和老年人有一定的代沟。其实婆媳之间本就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你如果chu理的好了是喜剧,chu理的不好就是悲剧。可是她们婆媳之间在分开又合在一起的两次相chu好多年的过程中,一直是相敬如宾,相chu甚欢,无话不,常常可以听到她们婆媳之间的谈笑风生。当然,首先是她当婆婆的含蓄nei剑,宽容大度,bao容脾气好,yu事雅量,yu事无争,博大xìong怀。她对待儿媳如同对待自己亲生女儿一样,她就是用这种真心实意换来了儿媳对她的尊重和孝敬。其次,的确同时也yu上了一个非常聪明懂事,心xìong开阔,善解人意的好儿媳。所以婆媳都能互相理解,个自自我控制,相互关心,所以然也就能融合在一起了。
从她们婆媳的身上由此可以看来,首先以心换心是通往婆媳关系好的最佳途径。另外,婆媳之间她们都要认识到一个理,那就是在家庭中是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只有理解或者不理解。这里面其最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chu理好金钱的问题,因为金钱是引起家庭矛盾的导火线。俗语的好“婆媳亲,全家和”。婆媳关系chu理得好,换来的就是整个家庭和谐、美好的一种生存状tai。
我们两的夫妻qing经几十年的磨炼,已升华到了永不能割舍的地步,如像一个壳里的两颗花生仁。我和妻子两人qing深意笃,单两人世界的相知相许,就足以让身边的人羡慕不已。当然不过有时也会闹意见闹矛盾的,一旦闹起来,往往好几天不讲话,形同陌LU。但只要一方先放下自尊,主动向对方话,马上又会柳暗花明,一笑泯恩仇。现在我们老夫老妻尽管爱的激qing已经消逝殆尽,但爱的惯xìng依然还在我们之间延续。在我看来夫妻爱到最后就是一种习惯。我觉得夫妻如果懂得“宽容即安”的道理,这样以来就完全可以bi免一切悲剧的发生。婚姻是一面需要承受各种压力的墙,如何能够共同筑好这面墙,这是天下有qing人应该深SI的。
她对我多年的关爱关心关怀,特别是在我有病期间更是体贴入微,关爱有加,我心甚wei。她对我的爱是一贯xìng的,时时chuchu的,比如在平rì的早晨,她总是早早起来为我打好两个荷bao蛋,那蛋漂在水中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也就当是火星吧!那么的圆、那么的滑,以至于在我含在口中时真舍不得咬碎它。心里话我能切身感觉得到她对的好,但无法细细地、清楚地完全付诸我的笔端。肯定地,我的事业之所以有成就,我们这个家庭之所以有今天的美满幸福,都是与她默默奉献绝对分不开的。她为我,她为我们这个家做出的牺牲实在是太多太多,可以肯定的这一切地一切中都有她的努力,都有她的功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