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平民史话 引子:我对‘乡愁’的俗解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卷 平民史话 引子:我对‘乡愁’的俗解 (1 / 2)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明·吕坤

        平民史话

        ——一份存在于我脑海中的口传民史资料

        引子:我对‘乡愁’的俗解

        人们常说‘乡愁’最难解脱,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因为我深知,乡愁那种情结的产生,是在纯净的童幼心田里播撒下的籽粒,其植株的形成均未受外来干预,故而深而且牢。像我,从孩童时起,从没离开过故土半步。连懂事后的三段学校生活,也都是在家山范畴内渡过的。这可能就是我对家山故井的印迹深挚、牢固的原因。可我在二十岁刚出头,也就是与结束学校生活的同时,便接受国家统一分配,到西部边远地区工作。在那里一干就是数十年,而且就地成了家、有了后。退休后依然生活在那里。等于是刚进入青年,就一直在这个‘异地他乡’植根、创业、付出。按照‘日久他乡即故乡’的规律在渐变。尽管如此,我感到自身的乡愁情结依然留在家山故里那边。同时还注意到自己的子孙们,从幼小时期的成长和思路累积,与我也有不尽相同的仰羡与爱重。这让我更明白到:‘乡愁’虽可连续传递,但因童观稚梦的不同而有不尽相同的侧重,应属必然、而且合于礼数。

        我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地处边远、荒凉的地区工作。在这里工作的人爱称其为‘特殊单位’,故而封闭自守。开始思想上有过错觉。因为原设想毕业后要以所学本领回报国家和人民,可现在所面对的服务对象不太对口。但是看到身边很多正式国家工作人员,不论是论资还是论‘辈儿’,自己都无法与之相比。渐渐地我也醒悟到,只要工作的结点是为人民服务,不管具体是在为谁尽力,都应理解为是在对社会做奉献。既然国家需要我植根于此、奉献于彼,就只有力求适应、尽心尽力,这也是在对国家的回报。从这一点看,这应该是既改造了别人、也改造了自己。

        参加工作后的这几十年,特别是前十几年,历经了苦乐交织的锤炼与磨砺,留下的印迹自然更多更深。我曾把此间有过的实迹称做‘第二乡愁’。人们定会笑我胡诌和乱造词头。因为前面说过,乡愁只能是幼稚童真时期刻录于脑海中的印迹才符合词意。后来经历中所留的印迹,即便是具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但毕竟不是在生我养我的故土上刻录下的。故而跟乡与愁都搭不上边儿。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但不是来这里才有的。刚到这里曾惹人疑忌过。由于自认为所行清白、所记皆实,不涉及秘密。故一直持续。说明固持己见在我身上已属惰性灶。加之有话就说,还做为优点被当时的上级表扬过。没过几年,老天果真给我提供了一个以所学专业回报社会的平台。我当时心情别提多高兴了。从此,把心思全放在专业学习方面,很快还加入了**。所以我在一首诗中写的:湖中青芦岛,碧波击飞鸟。人地双改貌,风景这边好。其中喻义所指,就是这个方面。

        从那时起,在新环境里稳定地工作近三十年。是当地高级职称首批获得者之一。退休后被约继续发挥余热。虽依旧按时到岗、用心无愧。但因没有专业之外的公务缠身。近乎是在半休闲状态下做奉献,甚觉清闲。不时将从前的日记等实录拿出来翻阅,对既往一切进行回溯反思、或叫对余味的反刍与品酌。免不了有自寻愁绪的作用纠结进来。也曾想过,这是否就是常说的‘穿凿附会’在作怪?闹不懂,也不好意思向人讨教。怕人说我不仅对哲理近乎无知,还胡乱解读、对号。

        退休后,乡思欲念陡升。以往回老家,多是借机捎带,来去匆匆。而退出公务后的每年至少一次专程给父母和祖茔上坟。留驻时间长于以往,与乡邻故旧、族亲玩友们会面叙旧的机会增多。每次三五日,都感到没有呆够似的。一次县城的一位堂弟,要我为他的《家山山水图》题句,我写了一首类似诗的句子。其中四句是:

        即便新园好,何尝忘祖陬。凌波偕塔影,常在梦中游。表明我对家山故井的思恋。

        我还把一阙按《少年游》曲牌填写的名为《忆北沟童戏》的小词背给他们:

        耳边才息诵书声,休暑聚同庚。依荫戏潋,折枝当剑,长啸任纵横。

        登高向海谈今昔,兴替有歧评。筑垒凭崖,称王岭上,儿话演刀兵。

        一次回老家,与夫人一起到岭北一个堂妹家去,途中专门登上小北山西峰顶。眼前的景象,勾引我对解放初期在这里参加互助劳动时的一些往事。特别是劳动间休时,同一位石姓老人谈论古诗,老人给我看过他的几篇作品。我也送给老人一首七律,写道:

        闲登岭末恣胸襟,雨后斜阳景益深。壁浪飞帆情可鉴,陂风伏柳势难禁。

        常看左近徒增鬱,放眼无前好激歆。莫谓耕耘非沃土,苍天一样洒甘霖。

        我坦白地告诉夫人,正是那种激励,促使我一边劳动一边复习备考,下决心重回校园。说着,儿时在这里嬉耍、放牧等情景又重现眼前,于是口占了一首绝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