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遥遥无期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零三章 遥遥无期 (1 / 3)
        1664年1月20日,牛顿在他的《算草本》上已提出了如何计算物体作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力的具体方法。那时他21岁。

        1905年,年近26岁的爱因斯坦连续发表了三篇论文《光量子》、《布朗运动》和《狭义相对论》。那时他才26岁。

        科学界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年轻,而忽视他们的成果,当人们证实了他们理论正确的时候,所有的物理学家都激动不已,因为这就像是上帝打开了一道大门,告诉你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同样让人有些费解的事情也发生了,在这两位最伟大的物流学家中年和晚年的时候,他们没有更惊世骇俗的理论在他们日渐成熟的年龄出现,相反只是巩固了年轻时的学说。

        当然,你也可以说他们取得的成果,即使很多人穷极一辈子的时间,也无法企及一二。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超越时代的理念总是出现在天才年轻的时候。

        或许正因为年轻,所以才敢于突破任何世俗的观念,而当伟人们成名或已老去的时候,他们变得不敢打破身上的枷锁。

        或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会在人类思想趋于成熟的年龄中,成为了最重要的想法。可是无论怎么掩饰,天才都有了江郎才尽的嫌疑,不是我们过高的苛求,而是人性本就如此。

        无论是牛顿还是爱因斯坦,这两个人类历史上至关重要的物理学家和当时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们都在晚年选择了神学,这非常不可思议,让很多人目瞪口呆。

        就像爱因斯坦和玻尔延续了一生的论战,爱因斯坦以“上帝不会掷骰子”的观点反对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而玻尔反驳“爱因斯坦,不要告诉上帝怎么做”。

        爱因斯坦指出波函数坍缩过程与相对论的不相容,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对量子力学发表意见。爱因斯坦的这一分析是关于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不相容的最早认识。

        然而,与会的物理学家对波函数坍缩过程的认识还很模糊,他们普遍认为,这一过程只是一种瞬时的选择过程,并不需要进一步的描述和说明。

        在我们普通人的想法,或许大部分人会觉得量子不确定性的根本原因,是来自于人类对微观世界的了解太少。

        我们不是生而知之,我们也不是全知的上帝,就像古人难以想像天空中的繁星是无数个更大的太阳,他们难以接受脚下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渺小的如同尘埃。

        二十世纪初的科学家们,其实对于微光世界的奥秘还算不上了解,所以才造成了他们只相信自己能接受的。

        在华夏人的传统思想中,东方自古流传下来的哲学,我们更相信万事万物皆有规律,所有一切都有其内在的本质所支撑。

        而测不准理论,或许是因为我们在了解的太少,或者是我们的测量方法不对。可是,实际上这种普通人所能认可的,才是非主流的,因为那些主流科学家们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