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199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城1998
  今天窗外下着雨,我又提起了笔,思绪慢慢的回到了1998年,那时候中国的物质生活还很单调,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特别是西南边陲的这个小城里,很少能够在街道上看到一辆汽车,没有宽敞的马路,没有热闹的街道,没有现在高楼林立的景象。对于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特别是云贵川地区广大的农村而言,农民只能靠天吃饭。但也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有种水稻,种玉米,种小麦的……那时候,这里山地多,土地就是农民的命。

  对于小城也一样,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一年四季都在田间地头里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插秧,犁地,播种,施肥,锄草,……,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可对于这里的农民而言,只有雨季和旱季,天大旱或者雨水过多,对于庄稼都不好。对于生活在云贵川地区而言的人,不得不提的就是这重峦叠嶂的山。过了一座山,接着又是另外一座山。山连着山,山围着山。倘若不了解这里的外人进入这里,就像是进了迷宫,想走也走不出去了。

  这里的农民扎根于此,世世代代。有的是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有的则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托儿带口才来到这里的,为的都是讨一口饭吃。如果,没有什么急事需要办理,很少有人去县城,有些乡下的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县城。一来交通不便,二来去一趟县城花销不菲,对于那时候的农民来说,一年挣不了几个钱,没有几家有多少存款,甚至连“存款”二字有些人都不知道,通常就只能自给自足,维持一下农家生活。那时候,小城的乡下农民生活谈不上富足,但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去上学,因为那时候已经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每个村子里大概都有一所小学,不过有的地方是几个村子一所小学。小学通常处于整个村子的中心区域,也是一个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人待的地方,小学的校舍比周围的民居好很多,毕竟这也算一个地方的名片,小城最美丽的建筑是学校。那时候,师资力量薄弱,也有一些教师是乡村代课教师。同样的,初中也一样,每个镇大概都有一所中学,有的地方两个乡镇一所中学。那时候,教育资源匮乏。大部分在这里上学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部分学生完成了小学教育以后就退学了,要么就是家庭发生变故,要么就是自己没有毅力坚持下去,坚持下来,一直考上大学的人寥寥无几。

  有的学生,家离学校特别远,每天早上五点左右便起床,约莫要走一个半小时的山路才到学校,遇到下雨天,夏季的时候,接连着下几个月的雨,河里涨水的时候,就来不了学校了。读小学的时候,好多学生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照顾他们起居生活,照顾他们学习生活,因为留守儿童比较多。县城里只有一所高中,县立第一中学,历史悠久,那个年头,考上高中的人还是比较少。这是我所生活了20多年的小城1998年的真实写照。

  小城历史悠久,街头巷尾,青石板路,古风古韵。在清朝的时候被称为“钱王之乡”,在这里铸造的铜钱被源源不断的送往京城,这里的白雾村被称为“万里京运第一村”,那个时候,小城就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很多。那时候,小城的交通,教育,卫生都不发达,百废待兴,各方面都有待完善。县城里最繁华的建筑便是那不知何时修建起来的百货大楼,百货大楼里售卖的商品也不多,放在现在的大型超市里,显得很不起眼。那个时候,小城的乡下大部分人家用的是洋火,也就是火柴。虽然有了电,却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有电的人家也舍不得用电,乡下的农民甚至还有一些直接用起了煤油灯,不舍得点电灯。大部分人家还是习惯去山上拾柴,做饭烧水用的都是柴火。山上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所以并不担心烧火柴不够,只要柴火一烧完,拿上砍刀就可以去山上砍柴了,不一会,就可以找回来许多柴火。1998年的时候,一年四季还是能吃饱饭的,通常秋收以后,农民都还有余粮,有的人家把余粮拿去街上售卖,但是价格并不高。秋收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农民忙了一年到头,等的就是这一天,同时也是一年中农民最辛苦的时候。看着金灿灿的稻谷,乡下的农民心里五味杂陈,如果不及时把稻谷收回来,稻谷淋了雨,就容易发霉变烂。收稻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一个村子里,只有稍微阔绰一点的人家才有打谷机,所以没有的人家,只能像别人家借。通常用完以后,还不忘给人家提上一篮子土鸡蛋或者几罐土蜂蜜,这也算是农村的人情世故,礼尚往来吧。沉甸甸的稻谷用一根扁担,一担又一担的从田里送往家里。豆子大的汗珠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流,有的时候,汗水流到了嘴里,像吃了一嘴的盐巴,因为太咸了。一天下来,汗流浃背,肩膀已经磨出了血,不忍直视。做农民真的不容易,其实乡下的农民都羡慕小城里的工人,何为工人?在这个小城里,似乎除了农民以外所有的工作都被人羡慕,比如老师或者医生。98年的时候,街上可以买到的东西也很少,哪里像现在这样,放眼望去,商店里都是琳琅满目的商品,98年的时候,孩子们的玩具特别少。即使家里有点闲钱,想给自家孩子买一件像样的玩具都不容易,因为那时整个中国的生产力水平都比较低,很少能在市场上看到一样像样的玩具。孩子们大多还是自制玩具,比如自制一个铁轱辘,或者用纸随便缝制一个风筝,乡下的农民一年都舍不得为自己添置一件衣服。穿的裤子,即使被刮破了,也舍不得丢,老话说的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时候物质是真的匮乏。但小城乡下的农民却十分关心孩子们的上学问题,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即使砸锅卖铁,只要自家孩子愿意读,我也要供自己的孩子上学。”许多乡下的农民,自己也没有上过几天学,大部分属于文盲或者半文盲。但在他们的脑海里却又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因为那个时候,每个村子里都有那么几个人物,通过读书,在县城做了官,或者就是当了老师,不用再当农民,为生计不停奔波了。所以,这里的农民十分重视孩子的上学问题,即使父母吃不饱,穿不暖,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学。那个年头,想吃一碗热乎乎的饺子都不容易。乡下的人也不常常往镇上跑,除非有了事,才会去镇上,比如逢年过节的赶集,去买一点年货或者置办家具。亦或者家里有人害了病,乡村赤脚医生看不好,就需要送到镇上的医院去看病。那个时候,乡村的医疗体系不发达,一个村子有一所卫生院,卫生院里通常也就一两个医生。可这两个医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村子里的人感冒发烧,腹胀胃痛,久咳不止,……,许多小病小疾,都是靠乡村医生给治好的。没有他们,整个村子里的人的健康都难以得到保证。遇到一点稍微大的疾病,乡村医生看不了的,就送往镇上医院,镇上的医生仍然看不了,就只得送往县城里的医院去治疗。这个县城的方方面面都不发达,一个乡村里,没有几辆车,有的也只是那种很破旧的皮卡车。所以,去一趟县城谈何容易。有的人去镇上干脆直接走路。里县城远的,要走一百多公里的山路,里县城近的,也要走上20多公里的山路。有的乡下的农民在自家院子里种了一点蔬菜,自己吃不了,就往往送到县城买。通常,早上四点多钟起床,走上六七个小时的山路。用扁担挑上一箩筐小菜就往县城里赶,卖了小菜,去县城的亲戚家里借宿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匆匆地赶回家去了,往返一个来回,已经累得趴下,回到家里,又呼呼大睡起来,累的时候,可以睡到第二天鸡鸣的时候。卖小菜却是也赚不了几个钱,但总比什么都不干好。农民得忙于生计。

  对于县城,那时候,也没有几栋像样的建筑物,除了两条十字交叉的老街以外,就再也没有其他了,通常县城里所有的商业贸易活动都在这两条街道上进行,就像现在的商业街一样,没有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没有绚丽多彩的夜景,县城周边还大部分都是农田,一一片接着一片,大片的农田。无论春夏秋冬,都可以看见在里面劳作奔波的农人,有人赶着老牛在田间犁地。有人扛着锄头,在地头松土,还有的人在大片的草地上放着牛羊。1998年的小城,无论是农村还是县城,似乎都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县城里也有大多农田,看上去,也并没有县城的感觉。这就是县城1998年的样子吧,物质匮乏,基础设施薄弱,没有生气,没有一点欣欣向荣的样子。所以说,1998年出生于这里的九零后,并没有出生的优越感,大部分都是吃过苦的。有的人放过牛,有的人割过麦子。对于这里的九零后,参加过劳动的人并不上。我想现在大家都小城的1998年的情况大抵都从我的笔下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吧。可单单了解小城还是不够的,小城虽然不繁华,虽然不景气,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每天都发生着不少感人至深的故事,每每听闻,往往使人声泪俱下。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