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星期天静静悄出现 第三试成绩进前三 (4 / 10)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星期天静静悄出现 第三试成绩进前三 (4 / 10)
        “我认为主要人物高加林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不能代表七八十年代的广大农村青年,更不能代表咱们这些在学校奋斗的农村青年学生,他只能说是农村青年中的一个特例。原因有以下几种:

        第一,他是一个自命不凡,脱离实际的人。他从小到大没吃过什么苦,虽然生在农村,但是他是家中的独苗,是在娇生惯养中长大的,至少没挨过饿,没干过多少农活。而他只不过多读了几本书,多看了一点报纸杂志就开始想象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自己应该是城里人,甚至梦想着有一天成为大城市的人。这些更助长了他的自命不凡。

        第二,他的道德也有缺陷。中国有句古话:朋友妻不可欺。他明明知道黄亚萍有男朋友,而他们几个人都是同学好友关系,却不注意保持距离,相反,不由自主的就那个了,同时经过一番思想矛盾最终甩掉了刘巧珍,决定跟黄亚萍在一起。我认为是黄的家庭背景对他有更大的吸引力,对他的前途有好处,这是他人生悲剧的关键。

        第三,他很偏激。因为他从小没吃过苦,没经历过人生的苦难,高中毕业后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怨天尤人,活在以自我为中心里,甚至有种种自虐行为。

        第四,刘巧珍是一个完美的农村女子,美丽善良,任劳任怨。她对自己深爱的人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她甘愿包干所有的家务活和土地上的农活,不愿让高加林干一点活,只要高加林开心就好。她唯一的缺陷就是没读过书,这不是她的错,那个年代的农村大都这样。而他从骨子里就看不起她,只因为她没有文化。只是在自己落魄的时候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才和她好。相反,刘巧珍则是在他落魄的时候来到他身边,安慰他,给他所有的爱。反衬出高加林的道德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高加林提着一篮子馒头去县城叫卖的情景。结果他一个馒头也没卖掉,而是跑到图书馆看起了报刊杂志。看似清高,实则反映出他的惰性。非常可笑。这是他的自命清高的表现。咱们都是农村长大的,试想一下,这是不是很可笑?咱们中有谁能这么干?

        我下学一年多,骑车顶着炎炎烈日一天跑上百里路走村串户吆喝着卖冰棍,渴了就喝河水也舍不得吃一根冰棍。我理解叫卖第一声的艰难,但是受生活所迫,必须叫出这一声。显然他没有真正受到生活逼迫,而是在父母的要求下,被迫走一趟。

        不管怎么说,这篇小说还是很成功的,反映出许多社会现实问题。看了会令人深思和感叹。但是我不同情高加林,他是自作自受。”

        几个同学听完他的一番长篇大论,一时哑口无言。沉默过后,开始大声赞叹他的见解和表述。

        “近泽太厉害了,我敢说全国没人有这样的见解,你是唯一一个。”

        “的确厉害,长篇大论,句句见血。”

        “只有经历过磨难和坎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见解。”

        “小说大多是唯美的艺术表现,现实之中很多人的人生远比小说中曲折得多,痛苦得多。”张近泽插了一句。

        “近泽应该去报考复旦大学中文系,以你的成绩完全可以考进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