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十一章 熬出头山泽成瓦匠 驴受惊车轮碾过胸 (1 / 3)
桃红柳绿,万物复苏。一场春雨过后,大地、河流、树木全都像变戏法似的,变了模样。大地碧绿,河流丰腴,树木青翠。青蛙和癞蛤蟆也结束了冬眠,蹦跳着窜进河沟里,蛐蛐等各种虫儿也都不知从什么地方钻了出来,四处游走,配合着青蛙开始了欢快的春天大合唱。
春天是美好的,到处都显示出盎然生机。野地里,沟渠边随处可见知名儿的和不知名儿的细碎的野花竞相开放。虽然它们不像杏花和桃花那样借助其粗壮的树干在高空中迎风招展,远远地引人瞩目赞叹,却也不想错过这美好的春天,努力装点着大地山川。
春天也是慵懒的。和煦的阳光下,走在田间地头,嗅着麦苗的清香,空气中流动着醉人的气息,很容易使人昏昏欲睡。若是就此躺在地上美美的睡一会那该有多么惬意啊。张近泽这么想着,心里暗自发笑:在这温暖的春天里,自己也够慵懒的。这天,张近泽一个人来到村东自家的这块小麦地里,从北到南走了一趟。间或发现荠菜杂草什么的就顺手铲下来,放进背着的草筐里。自去年秋天播种,风调雨顺,小麦长势喜人,已经返青,眼看着就要拔节,蓄势待发,过不几天就能窜出一尺多高。张近泽望着大片的绿油油的小麦,心想今年的小麦肯定是大丰收。他走到南边地头,有一条河沟横在那里,河沟那边就是公路。张近泽想起上个月随父亲去新安卖草的事,走的就是这条公路。他记得大哥骑车就是掉进了这条河沟里。张近泽有些好奇,就沿着河沟寻找大哥掉下的地方。看这沟也没什么特别,怎么就能把自行车摔成那样了呢?他只走出十几步就停下脚步,心想这有什么好看的,本来这就是一件让人很沮丧的事,自己真是无聊至极,还是不看了吧。
张近泽开始转回头朝西走,遇到一些野菜就剜下来。心里忽然想起前几天三弟说春节后一直是在给派出所建房。杨集公社的派出所换了新地址,准备搬到杨集东头,新房子正在建设中。百无聊赖下,张近泽想去看看新派出所在什么地方,建得怎么样了。于是沿着地头继续向西走,来到一条小路。这条小路连接着公路,底下是三个大水泥管,便于流水。他走到公路上,继续向西走,过不一会就看到了一处工地,在路南面紧挨着公路。他知道那就是新建的派出所。果不其然,走到近前看到有一排房子已经在上大梁,还有一排房子地基已打好,正在垒砖墙。他四处搜寻,竟然发现三弟在垒墙。心想三弟不是干小工每天搬砖和水泥沙子吗?怎么还垒墙了?多想一下就明白了,三弟这是做大工啊。嗯,这样下去过个两年三年的就能成为大工匠,成为名副其实的瓦匠(俗称泥水匠)。学好了技术,挣的钱也多。他在心里为三弟高兴。可是再看,他又不开心了,甚至有些心痛。
只见在一面墙上,八九个人各管一段,同时向上垒墙,下面是四个小工(其中两个是十几岁女孩)为他们供应混凝土(用水将沙子和水泥按比例混合在一起,纯人工,没有搅拌机)。
砖墙齐腰以下不需要脚手架,小工们都是用铁锨一铲一铲的将混凝土端到每个垒墙的大工跟前。垒墙的大工们干活速度极快,就像在互相竞赛,抬头擦汗的工夫都嫌耽误时间。其实是包工头在附近来回走动,监督着工地上的每个人。包工头是老瓦匠出身,也姓张,五十多岁年纪,有些秃顶,人是黑瘦些,精气神很足。张近泽记得三弟说别人私下里都叫他老黑,也有人叫他老黑张。不知是人黑还是因为心黑,抑或两者都有。在老黑眼里,垒墙只是基本功。他走过后,一眼就能看出谁垒的好,谁没有垒直。看到没有垒好的地方,就大声呵斥负责这段的人,甚至会喝令他重来。八十年代初的那几年,工地上流行一句话:“打出来的孝子,骂出来的徒弟。”这个老黑张也不例外,常常痛骂这些在他手底下干活的大工们:“眼瞎了吗?看不见那条水平直线吗?”将那人骂的狗血喷头。其气势简直能把那人吃了一般,那人不敢有半点顶撞,手里的活还不能慢,更不能停,不然就被别人落下了。包工头监督的及时,没垒好的一段也只有一两层砖,一般可以纠正,即使重来也好办些,不至于被落下太多,手里紧点就能追上其他人。包工头也不想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会根据每个人的能力,进行新老搭配,要求他们在干活中互相监督和提醒,避免出错。关系好的工友往往不需要别人说,他们自己就会互相照顾。
砖墙逐渐升高,需要搭脚手架了。大工们齐心协力,很快就搭好了脚手架,纷纷爬到脚手架上继续干活。这时候,小工们就将一桶桶的混凝土拎到脚手架下,哪个大工喊上砂浆,小工在下面配合着将桶传递上去,然后再拎起替换下来的空桶,走回去重新将空桶装满。如此循环往复,不停地劳作。
张近泽站在远处看着这一切,内心为这样高强度的劳动场面所震动。自己原本也想干小工,然后熬成大工,成为好工匠。可这样的愿望也很难实现,即使小工都需要等待机会,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听说想干的人很多,关键是包工头说了算。他肯定是让自己的亲朋好友家的孩子们先进来,其次是看活多不多,活多了他会根据需要增加人手。反正有的是等着想来跟他干的人。张山泽也是碰巧赶上缺人这才到他这里做了小工。
张近泽一直在注意三弟张山泽干活。近两年他在工地上锻炼得很不一般了,看那手段就像老工匠一样熟练迅速。大概私下里自己没少琢磨,没少下工夫,没少向别人请教。几天前还没听说干了大工的活,估计也就是最近两三天才被安排做大工的吧。张近泽这么想着,目光逐渐移到别处,四下里看整体工程进度。隐约听见老黑张似乎在喊张山泽的名字,张近泽忙将目光移回到三弟这里,心想这个老黑声音够大的,大老远都能听见。果然见他在下面指点张山泽,看那意思是有几块砖没垒直。张山泽旁边的一个大工用眼睛吊一吊线,帮着他将没走直的几块砖敲直了,然后又忙自己的那段活。老黑张嘟囔几句就走开了。张近泽心说,还好,问题不大,没有挨骂。他暗暗为三弟捏了一把汗。
张近泽又看了一会,心想:三弟这么忙,估计都没看到站在这里的自己。唉,还是走吧。张近泽转身离去,建筑工地上的画面却在心中挥之不去。张山泽和他的工友们每天早出晚归,风吹日晒,在工地至少干十个小时,辛苦一天仅仅挣到一块两毛钱,如果不出工就没有一分钱。真正是按工计酬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农忙的时候会停工几天,让大伙在家抢收抢种。有人在工地连续干了二十多天,再强壮的人也会吃不消,盼着一场大雨或者是极端天气,这样就可在家休息了,但又想多挣点钱,心理上难免很矛盾。绝大多数人都希望每天有活干,就怕干三天歇两天没有活干,一年下来挣不到几个钱。也希望每天都是好天气,却也盼着有及时雨,因为家家都有土地,如果没有雨,地里的庄稼收成就会大受影响,得不偿失。承建这座派出所算是个大工程,需要盖起二十多间房子,最后院墙也需要垒起来,足够干半年了。承包工程的包工头老黑张很开心,召集了手下所有人马全部参战,总数将近三十人。照这样的进度,四个月左右就能完工。他们并不能及时拿到工钱,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到年底才会结账。这些人都会把自己出了多少工记得很清楚,就怕被记错了。张山泽也有一个专门用来记工的小本本,便于和工地上负责记工的人核对。小工出工一天的工资是一块二毛钱,张山泽现在刚做大工,应该是在一块五毛钱左右,最多能拿到一块六毛钱。技术最好的瓦匠每天可以拿到两块钱,个别人能拿到两块三毛钱。无论是小工还是大工匠,都对自己每天挣到的钱很满意,很知足。拿到钱时候的喜悦之情,体现的淋漓尽致。
张近泽对建筑工地上的事情知道的比较多,大多都是听三弟说的。此刻心情忽好忽坏,边走边想,不觉已经走到小南河边。望着清澈见底的河水,底下的水草恢复了绿色和活力,在不紧不慢的水流中悠然曼舞,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甚是可爱。时有小鱼儿倏忽穿过水草,也有漫不经心的鱼儿轻摇尾巴随着水流移动,可是又很机警,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立时惊觉,箭一般扎进水草丛里。
张近泽看着水中自由自在的小鱼儿,想到自己的人生。只要想到自己,他的内心深处总有迷茫感。他已经十八岁了,对自己的人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和思考。自己的前途在哪里?难道自己就这么一辈子养几只兔子、几只鸡鸭、一头猪一头驴吗?难道就这样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吗?难道就这么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混一辈子吗?可是不这样又能怎么样呢?建筑工地上很辛苦,但是他却进不去。三弟是幸运的,但在他心里又很心疼三弟每天那么辛苦地付出,挣那一块多的血汗钱。在他内心里这些都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可他现在有些走投无路的感觉,正如母亲算卦的牌上说的,老牛掉进枯井里,有力使不出。他每天也还是喜欢看一会书,不管是什么书,能见到的都看。那个年代书籍很少,农村穷人家的孩子看不到几本书。除非自己去买,他曾在书店的橱窗前流连过,但是没钱买。实在太想看某本书了,就心虚地跟售货员说想买那本书,售货员从橱窗里拿出来递给他,他也只能匆匆翻看几眼满足一下好奇心,再依依不舍地还给售货员。偶尔遇到被人扔掉的缺边少页的书,也会捡起来看一看,还真有过重大发现。有一次就曾捡到破损不堪的书,前后都缺页。竟然也看得津津有味,开始没看懂是什么,越是看到后面越觉是一本好书。快看完的时候,忽然明白了,这是一本关于王昭君的书,里面的毛延寿是负责为皇帝选美的朝廷官员。王昭君去匈奴草原,与他的贪婪和自私有很大关系。在学校时知道昭君出塞的故事,但是远远没这本书里写的详细,只可惜这本书缺页太严重了,里面还有些地方字迹模糊看不清楚。
张近泽除了喜欢看书,依然热爱武术。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到屋后树林里练一会。心情不好的时候更是发狠暴力,以泄心里的郁闷。“拳打百遍,其义自现。”他不是武夫莽汉,喜欢动脑筋琢磨,因此技击水平明显有所提高。尤其注重速度和力量的训练。老三张山泽每天都很累,吃完晚饭后很快就想睡觉,对武术早已没有了初始时候的热情。
张远泽在张庄小学里教书近两个月了,经常带回一些杂志在家看,大都是励志性的。有《祝你成才》、《愿你的人生更美好》、《演讲与口才》。当然,这些都是他学校的同事订的杂志,他只是借阅。张近泽见了自然拿起来就看,常常被里面的文章吸引。有的故事写得很感人也很生动。特别是关于张海迪的故事叙述。这个故事感人至深,印象极为深刻。她一个坐着轮椅的女子,竟然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在当时的中国轰动一时,影响了几茬年轻人。是啊,她一个残疾人都能做到,身体健全的人为什么做不到呢?张近泽也被潜移默化了,他更加渴望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可是他苦于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自己的路在哪里?自己又适合做什么?父母曾说去学裁缝吧,可这也并不是他想要的。想学裁缝就要低三下四的拜师,师父一家会叫徒弟们为他们家里干这干那,还挑三拣四的不好伺候。这些是听小里说的,也听别人说过。小里正在学裁缝,说的话肯定不假。可见,那个年代在农村想学一门手艺不容易。父母的话,他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
刘敬阳曾经建议他学无线电技术,说是高中毕业生,学这个比较好,以后可以修理收音机、录音机甚至电视机等电器设备。客观地说,在那个年代,刘敬阳很有眼光,等于是站在时代的潮头看事情,为外甥指出一条光明的路。张近泽动心了,觉得舅舅说的很对。他特地凑钱在杨集街的书店里买了一本关于无线电方面的书。但是基本都看不懂,一时又没有拜师学习的门路,这事就这么不了了之。
他又一次想到了张海迪,她是坐着轮椅读书成才。自己也要读书吗?自己是喜欢看书,可这只是爱好,自己读书有什么用呢?难道回到学校去参加高考吗?这个念头在他的脑海里一闪而过,随即熄灭,就像流星一样短暂。他没有再回学校的意识,一点也没有。
什么也不想了,先回家再说。张近泽站起身来朝张庄走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