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 戏中 (1 / 2)
任泽行前面领路,金德文跟着,随后是赵春雨他们。众人没有再看其他的陶瓷展品,径直来到展区的中心位置,只见这里的玻璃柜旁边围着一圈人,不用说,玻璃柜里应该就放着本次展览最重要的展品:元青花云龙纹罐。
这时正好有一些人离去,留出空间,让他们刚好看到这件闻名已久的展品,只见玻璃柜里这件瓷器既不像单色釉瓷器那么质朴内敛,又不似彩瓷那样五彩斑斓;画面当中的游龙好似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自由驰骋。器物表面青白两色之间交相辉映,散发着古朴而又灿烂的光彩。
赵春雨他们瞬间就被青花瓷器独有的魅力吸引,看着,感受着。郑东来关心的是价格,可是当他习惯性地往下看时,除了关于元青花云龙纹罐简单介绍外,并没有像其他展品那样标注市场参考价格。他当然不会问任泽行和金德文,而是问赵春雨:“赵哥,这个怎么没有价格?”赵春雨当然也不会知道,摇摇头:“不清楚。”
旁边的任泽行微微一笑,开口道:“赵先生、陈小姐,看来你们对古玩尤其是瓷器了解不多。”
赵春雨依然没有任何表情地说:“是的,任医生,我们几个可能就李姗姗了解一些,正想请你帮我们介绍一下。”
“哈哈。”任泽行优雅地轻笑:“有朱大师在,我就不班门弄斧了。”随即对另一边的一个年仅50岁的、前脑门头发稀疏的、穿着黑色对襟装的中年男人轻声喊道:“朱大师。”
朱大师正拿着放大镜细细看着展品,没有注意到对面的任泽行的呼喊。任泽行领着众人绕到玻璃柜对面,走到朱大师身旁,再次尊敬的轻声叫:“朱大师。”朱大师闻言抬起头:“哦,泽行,你来了啊!”
“嗯,展会就剩今天最后一天了,来凑凑热闹。前几天工作实在是忙抽不开身。”任泽行解释了一句。
“嗯,看看吧!机会难得啊!”朱大师点点头。
“是这样,我这几个朋友——”说着用手掌示意了一下赵春雨他们:“平时对古玩不怎么了解,刚好碰到朱大师您,您看,方便的话和我这几位朋友介绍介绍这件元青花。”
赵春雨他们连忙开口:“麻烦了,朱大师,谢谢您了。”
朱大师点点头,没有立即开口,而是又回头看了一会儿元青花云龙纹罐,似乎在思考怎么对完全不理解的人介绍。这是围在这件展品的其他人呀把注意力转向这边。
少倾,做足了功夫的朱大师开口:“元青花,顾名思义,当然是元代烧制的瓷器。虽然元代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短短的九十多年,但是毋庸置疑,元代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在中国制瓷史上是划时代的成就,它的出现结束了宋代陶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取向,使传承百余年的中国制瓷业中的刻、划、印花等传统装饰技法迅速被彩绘所取代,彩绘瓷器也成为了市场上的主导产品,抢占了青、白瓷的绝对统治地位。青花瓷器以其优美的色调和丰富的装饰纹样,自十四世纪创烧以来就深受古今中外人们的追捧,它是汉族文化、蒙古文化、***文化的完美结晶,直到今天仍然在继续烧制,它是我国种类繁多的瓷器品类中沿袭时间最久,产量最大以及最具民族风格的一个品种。”
说到这里,朱大师停顿了下来,似乎在给众人留下品味中国辉煌历史的时间。任泽行把自己袋子里的依云矿泉书拧开,递给朱大师:“大师,喝口水,润润嗓子再讲。”
朱大师摇摇头:“不用,你自己喝。”任泽行没有坚持,自己喝了一口。旁边金德文看看手表,脸上似乎有一丝不耐烦的表情。
“可是,元青花在明、清两代中的官、私文献中均甚少提及,使得这种鬼斧神工的艺术品在500多年间都未曾得到过足够的重视,学术界一直普遍存在着元瓷粗、元瓷少的偏见。因此在一般陶瓷文献的记载中,多倾向于重宋轻元,甚至有将元瓷误作宋代或明代的现象。”
“说起来惭愧啊!老祖宗的宝贝后人却不识货,元青花被世人所知并大放光芒还是外国人的功劳。”朱大师很是叹息了一阵,然后继续开口:
“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英国人霍布森发现了带有至正十一年铭款的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至正是元朝第十一位皇帝元惠宗年号,至正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51年。霍布森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对它进行了详细介绍,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有元青花的存在。但是霍布森的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很大的反响。又到了上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波普博士以此瓶为依据,对照伊朗阿德别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博物馆所收藏的元青花瓷器,在造型、纹饰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先后发表了系列文章对元青花进行详细介绍。”
波普博士以“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标准器,发现了一批与之相似的青花瓷器,称作“至正型产品”,它们被认为是中国景德镇在14世纪中期生产的成熟青花器,即元代晚期。由此世人才对元青花的研究进入了高潮期。随着国内外的考古发现不断增多以及传世品不断被发现,元青花出现在了各大博物馆的展厅里供人们欣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