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相关史料:骆越国 (7 / 9)
两江镇三联村那统屯85岁的壮族老人韦士贞告诉我们,达备王是板陆屯人,小时满身生有疥疮,后来达备得了龙母的青鬃马,变成了王。独山是达备王的马变成的,马鞍山是达备王的马鞍变成的。达备生前做了许多好事,百合江口的水坝就是她用仙法砌成的。
人们说“敢娅浦”和龙母、骆越王都有关系,这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于是专程上马鞍山考察。
马鞍山形状奇特,它远望像一个手抱小孩的老太婆。马鞍山上有一个封住的岩洞,这就是闻名四方的“敢娅浦”,传说“娅浦”(龙母)在这里蒸过金子。因此人们又把它叫做“龙母金洞”。我们考察组在龙母金洞的洞口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堆积有10多厘米厚的贝丘文化层,可是地层已被扰乱,显然曾被人多次挖掘。我们在地上发现了散落的圆孔器、球状器、砺石、刮削器等古石器,还发现了一个高约3米,直径约1米的古人类生殖崇拜的石祖。圆孔器是古人类安上木棍后做点播种子的工具。球状器是古人绑上绳子抛击野兽的工具,砺石是磨制石器的工具,刮削器是刮削食物的工具。圆孔器的发现证明居住在龙母金洞的古人类的生产已经从狩猎向农耕过渡,有了原始的农业。据专家们鉴定,龙母金洞遗址的年代距今约四千至五千年,是一个多文化层重叠的遗址。
龙母金洞又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化遗址,传说龙母在附近的溪流中捡到了一个神奇的田螺,田螺中有一条断尾的五色小蛇,龙母把小蛇养大,小蛇后来就变成闻名珠江流域的掘尾龙。这一个掘尾龙的故事与其他地方的掘尾龙故事不同,带有更多的原生态色彩。
2006年10月,龙母金洞下的六昌屯村民为开发旅游资源,曾对封闭的龙母金洞进行挖掘清理。笔者曾与施工的村民进洞考察,发现里面封填的石块堆积如山,这样巨大的封填工程如无行政命令动员成千上万的民众工作是难以在短期内完成的。笔者还发现洞顶有板结的螺壳层,是填埋的贝丘文化层粘结洞顶而成。看来龙母金洞填埋的时间相当久远,这一洞穴是古代的一处岩洞葬,并且是环大明山地区目前发现的最大岩洞葬。
龙母金洞下的古榕旁过去曾建有一座“南朝”庙,庙在民国初年就被毁了,庙有三层高,是周围各村最高的庙宇。庙里供奉的神祇有人说是唐代的廖州刺史韦厥,也有人说供的是娅浦龙母。但从古壮语解释“南朝”二字应为“南边之王”。龙母金洞里到底藏有什么东西,因洞口已被坍塌的石头封住,无法入洞勘察。但这个洞口和周边每一个封住的小岩洞都有烧香祭祀痕迹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村民告诉我们,每年的农历的三月初三前后,周围各村的群众都会到这里拜山,像祭祀自己的祖宗一样在每一个封住的洞口前供奉祭品,不管是时代如何变迁,这一习俗始终没有改变。习俗是历史的记忆,这个马鞍山肯定隐藏着一个极大的历史秘密。岩洞里是否埋藏着龙母和骆越王的宝藏呢?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附近的山峰很多都是金矿蕴藏量丰富的宝山,但从来也没有听说有谁对着这些金山顶礼膜拜过。这里是否是一个岩洞葬墓呢?但是环大明山的岩洞葬墓很多,但是从来也没有发现哪一个墓世代有人朝拜。这里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这个岩洞埋葬着一位当地壮族人当做神一样供奉的重要人物。这个人是骆越王吗?这个岩洞是骆越王的陵寝吗?这只有进一步挖掘才能确定。
九、结论
1.大明山西南麓有“骆越”和“骆越水”的地名遗存,在古骆越国范围内是唯一有骆越地名遗存的地域。
2.环大明山地区有“岜是”(祖宗神山)、“临浦”(祖母江)、“达娅”(祖母河)等纪念人文始祖居住地的山水地名遗存,说明这一地区是古骆越人的发源地。
3.大明山有丰富的铜矿蕴藏,有骆越地最早的青铜器特别是有最早的骆越鹭鸟标志铜鼓出土,并且所出土的青铜器多是本地铸造,说明大明山西南麓是古骆越地区最早的青铜文化发源地,是古骆越地区最早迈入文明门坎的中心。
4.大明山西南麓有大量的骆越王文化遗存,有正规的将帅和军队等国家机器,这说明骆越在商周时已成为一个国家实体。
5.大明山西南麓的骆越国有独特的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有自己独特的“都城”。
6.环大明山地区是龙母文化的发祥地,龙母崇拜已成为骆越古国的强大的宗教和精神支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