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相关史料:骆越国 (5 / 9)
大明山庙曾有人把它附会为“商纣王”庙,这一说法曾使笔者一时间堕入五里云雾中,因为大明山庙是经清代的思恩府知府李彦章修整并改名的,如果当时大明山庙所供的神祇为“商纣王”,那么,作为鼓吹礼教而闻名的地方官李彦章决不会为暴虐残民的“昏君”庙修整并题名。看来“召王庙”并不是“商纣王庙”,而是骆越王庙。
赵江是流经武鸣县两江镇政府驻地的一条重要河流。这一条江的周围有许多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与赵江合流的江叫剑江,剑江壮语名叫“达央”,“达”是河流的意思,“央”是剑的意思。在“达央”的周边,曾出土了许多战国时代的青铜宝剑。“达央”的上游,就是闻名全广西的两江铜矿区。“达央”河中,堆积着许多含有铜矿的卵石。现在两江的农民仍在“达央”河中捡拾铜矿石卖给铜矿老板。可以推断,“剑江”即“达央”在骆越时代肯定是骆越王炼铜铸剑的地方。不然的话就很难解释这条江为什么叫“剑江”,并且在沿江周边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青铜剑出土。两江就是“骆越王铸剑的地方”。有趣的是在“赵江”的支流“汉溪”上,有一段布满了数百块古磨刀石的山谷,老百姓都说这是骆越王兵马驻扎磨刀剑的地方。虽然这一传说还缺乏历史典籍的佐证,但是那满山沟像新石器时代砺石的石块,确使给人一种历史的壮阔之感,引起人们对骆越王千军万马磨刀霍霍抗击秦始皇大军的悲壮遐思。
在赵江一带的村屯中,流传了许多骆越王的故事。人们说独山是骆越王的战马变的,聚群村的马鞍山是骆越王遗留的马鞍变的。当年秦始皇的大军追杀骆越王的军队,骆越王的兵马退回到大明山脚下,正当追兵铺天盖地拥上来时,龙母神从大明山顶上甩下了两匹红布,红布变成了两条宽阔的大路,骆越王的兵马沿大路躲进了大明山中。而当秦军追上来时,这两条红布化成的大路一瞬间变成了两朵红云飘上了龙头山顶,秦军无路可上只能望山兴叹。广泛流传的故事往往是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影子。大明山众多的骆越王传说故事说明,历史上骆越王确实在这一带生活和战斗过,并且受到了骆越人的拥戴。环大明山地区至今还有一个特别的节日,叫做“达汪节”,“达汪节”也叫“大(音代)王节”,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二十举行纪念“达汪”逝世的追思仪式。关于“达汪”之死,环大明山地区至今还流传着这么一条谚语:“十七达汪伤,十八达汪死,十九做棺木,二十葬达汪。”从这一条谚语可见壮族人对“达汪”的世代哀思。“达汪”到底是否骆越王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但每年的农历的七月十三至七月二十,环大明山地区的壮族人都要过纪念各路亡魂的“鬼节”,“鬼节”到“达汪节”那一天达到高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达汪”节就是壮族人的“国殇节”。从遍布广西各地的“大王庙”、“大王滩”、“大王岭”的地名来看,“达汪”或“大王”在壮族民间有很深的影响。
六、文物和古经书显露的骆将和“郎兵”风貌
骆越是称雄于岭南的一代方国,据《史记·南越尉佗列传》,司马贞注说:“交趾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曰骆人,有骆王、骆侯。诸县自名为骆将,铜印青绶,即今曰令长也。”骆越人有自己的王侯将相,这一事实史不绝书。这些王侯将相的具体名称当然不会像中原一模一样,如上所述,王的名称壮族先民称之为“召”(也写成诏、赵、朝、周、巢、刀、造),“召”是壮语“头”的转音。骆越王也称为“召宏”或“召佬”,“宏”和“佬”在壮语里都是大的意思,“召宏”和“召佬”就是大王的意思。“召佬”在现代壮语中的引申义已变为“远古时代”的时间名词。偏安越南的骆越王“召雄”,史书把他音意合译为“雄王”,其实“雄王”也是大王的意思。在大明山地区师公所传唱的经书《唱古世间》中有“岜是(即大明山)高呀高,公郎管上方”“众背双箭弩,守公郎领地”的句子,“公郎”在《布洛陀经诗》中也称作“郎佬”,经书中述说古代发生过一次很大的洪水,把天下都淹没了,只有“郎佬”的山坡、“遨山”的山坡和“州眉”的山坳没有淹到,“遨山”和“州眉”到底是指哪里,专家们对此尚无定论,但是“郎佬”的山坡明显是指大明山,因为大明山在骆越人生活的范围中是最高的山,这一记载与大明山的洪水传说也相吻合。“郎”在壮语中是“联络一群”的意思,“公郎”是联络一群人的首领,“郎佬”就是大首领。在《唱古世间》的经文中,“公郎”是推举产生的。看来,骆越王在大明山地区建国初期,国土面积较小时的名称就叫做“公郎”或“郎佬”。在大明山地区壮族师公舞中有两个重要的角色,一个叫做“骆垌”,一个叫“乜娘”,这两个人都是传说中古代的将军和女神。有意思的是越南古史《鸿庞(Hongbang)氏传》载,古骆越时代“尊其雄长者为主,号曰雄王,国号文郎国。置其次为将相,相曰雒将(Lactuong),王子曰官郎(Quanng),女曰媚娘(Minuong),百司曰蒲正(Boh)”。雄王的王子叫“官郎”,这和大明山骆越王初期的称呼“公郎”的音义基本一样。“雒将”较接近的译音应为“骆垌”,意为“骆越垌官”。看来,古骆越不管迁都何处,王、侯、将、相的名称都基本一样。
大明山骆越古国的“骆垌”当年的风貌如何?因为古籍记载的缺失,我们已很难为他们写真。但根据大明山西南麓近年出土的大量文物和流传的故事传说等历史断片,我们完全可以拼出他们的大体轮廓。从大明山西南麓的元龙坡、安等秧、独山等青铜遗址已发掘出的骆越大墓来看,随葬物都较少,估计里边不会有骆越王的大墓。但其中肯定有“骆垌”的墓穴。这几个遗址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武鸣县两江镇独山岩洞葬墓,这个大墓随葬的青铜器有12件,是所有大明山西南麓的骆越古墓中随葬青铜器最多的。其他大墓的青铜器大多是寥寥数件,葬式也较简单。解读独山岩洞葬墓的文化内涵无疑会有助于我们了解骆越古国骆将的风貌。
2006年7月26日,我们考察组的几位同志在当年参加独山岩洞葬墓发掘的两江镇伏邦屯韦宁昌先生引领下,实地考察了独山岩洞葬墓。
独山岩洞葬墓址的选择很有讲究。独山壮语叫“岜独”,是巨大的大明山山体南面的一座孤立的石山峰。剑江(达央)从西北边流过,如巨龙戏珠般拱卫着独山。而独山又像一匹扭头长嘶的战马守卫着两江镇三联村板潘屯那座出土了5面铜鼓和各种青铜器的神秘大土坡。
独山上曾建有一座叫圣堂寺的庙宇,山脚下还残留着一块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修圣堂寺的石碑。在上山的小路上考察组还意外地发现了一块新石器时代的砺石,看来独山蕴藏的文化内涵很深。
据韦宁昌先生介绍,1986年11月,他们村的韦容高等人上独山找蛤蚧时,发现了这一处墓葬,挖出了14件文物,其中青铜剑有4把,约有30厘米长,此外还有铜戈、铜斧、铜矛、铜箭头等,这些武器都摆在墓主的脚下和脚边。韦先生说,这些武器虽然残旧,但是非常锋利。岩洞葬的洞口很小,我们费了很大的劲才爬了进去。从现场看,岩洞的空间很狭窄,实际上只是一个天然的墓室。岩洞口是人工用大石头封葬的,整个岩洞只有一具尸骨,并且整座独山只发现这么一个骆越时代的岩洞葬墓,因此,整座独山实际是这个死者的大陵墓。从墓里的随葬品几乎全是兵器分析,墓主肯定是一个带兵的将领。他的随身武器仅短剑就有4把,这说明他在军中的地位较高,很可能是史书记载的骆将一类的高级将帅,即“骆垌”。
据武鸣县文物管理所的《武鸣独山岩洞葬调查简报》一文介绍,独山岩洞葬墓主有一把青铜戈随葬,青铜戈是从新石器时代的权力重器玉戈演变来的有令牌功能的特别兵器,这一随葬品的出土更证明了墓主的骆越将帅身份。《武鸣独山岩洞葬调查简报》还记载独山岩洞葬的随葬品中有一件是制作规整光滑的磨刀石,磨刀石的形状像一块压纸的镇石,长17.8厘米,宽3.2厘米,厚1.7厘米,两面略凹,表明已经使用过。壮族的先民有崇拜磨刀石的习俗,这名骆越的“骆垌”带在身边,除了经常用于磨砺自己的兵器外,可能还有借助磨刀石的神力除邪开光,保佑出师常捷的功能。
在古唱经《唱古世间》中,骆越国的民众是既当兵又种田的,他们个个背着能发双箭的弓弩,不管生在阳间和死在阴间都是“公郎”的兵马,也即“郎兵”。
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标志,骆越人的将帅这样精诚崇武,“郎兵”武器这样精良,表明骆越军队当时的正规化程度很高,大明山驻扎有这样的精兵强将,也表明这里是王国的中枢和要塞。
七、骆越古都的“城堡”和“城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