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00章自保全身的张仪 (2 / 6)
接连说服楚、韩后,大半个中国已在秦国的控制范围之内。说服韩王后,张仪回到秦国向秦惠王报告这个好消息。
张仪立下奇功,秦惠王万分高兴,封赏了他五个都邑。赵国曾经为大造声势封苏秦为武安君。为了报复合纵国,秦惠王封张仪为武信君。武安君与武信君,只有一字之差。秦惠王的意思很明显,苏秦能够游说诸侯国合纵,张仪也能游说诸侯国连横。
为完成连横大业,接受封赏后,张仪就马不停蹄地前往齐国。
齐国国家实力强大,地理位置优越,很少受到赵、秦、楚这三个强大国家的威胁。在苏秦破坏齐国**的事暴露后,齐国突然感到燕、韩、魏等小国很危险,应该及早灭除。齐国想灭除弱小的国家,正需要与强大的国家连横。因此张仪出使齐国,正好赶上了这样难得的时机。
齐国与鲁国发生过三次大战役,三次战役都是齐国失败。鲁国虽然是战胜国,却最终亡国;齐国是战败国,最终却发展壮大。
于是张仪以此事大做文章。他的意思是,尽管鲁国战胜了齐国,但鲁国花费了亡国的代价,很不明智。鲁国是小国,不能支撑长久的战争。小国与大国打仗,即使小国能胜,它的国民必定不能承受战争之重。战争的负担过重,小国承担不起,最终只有灭亡的命运。
按此逻辑推理,张仪又说,赵国不是小国,它与秦国打了五次大战役,三胜两败,总体而言占上风。然而,五次战役打下来,赵国阵亡了几十万青壮年,经济损失很大。以几十万人命和无数的经济损失为代价,赵国也只是保住了国都邯郸城,是得不偿失之举。
听了两个例子,齐王明白了。如果齐、秦开战,就算齐国每次都战胜秦国,齐国的代价将是亡国,因为齐国国力不如秦国。再说,齐国不一定能够战胜秦国。如果齐国在战场上失利,亡国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秦国必然乘胜追击,其他国家肯定会趁火打劫。
张仪提醒齐王,魏、楚、韩三国已经先后臣服秦国参与连横。如果齐国不吃敬酒,秦国会敬上罚酒。到那个时候,几个国家合击齐国,齐国一定不是对手。
张仪很容易就说服了楚、韩、齐,但是,还剩下一个厉害的国家,即合纵国的核心——赵国。
赵国国力虽不强,却有庞大的军队,所以难以对付。秦国与它打了五次大战,却只赢了两次,足以说明赵国军事力量的强大。赵国是合纵国的轴心,曾经只凭一纸合纵的盟约,就使秦国15年不敢打函谷关以东的主意。
张仪告诉赵王,秦国有15年不敢出军函谷关以东,这不能代表什么,因为秦国能屈能伸。秦国躲了15年,对赵国的痛恨也就有15年之多。不出军函谷关,秦国就出军南方,先攻克巴、蜀,接着吞并汉中,辖制东周、西周。周朝虽已衰落,却有九只大鼎,而这几只笨重的大鼎代表九州,象征国家权力。张仪如此说,目的是告诉赵王,秦国连周朝都不放在眼里,更不会将赵国放在眼里。
赵国依仗苏秦合纵威胁秦国,张仪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张仪说,苏秦“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最终遭到报应,被齐国五马分尸。苏秦死后,诸侯国醒悟过来,纷纷臣服秦国,参与连横的国家已经有魏、楚、韩、齐等国。
既然合纵国已经瓦解,形单影只的赵国已经势单力薄。如果赵国与秦国抗衡,结果可想而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