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南风云起3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漠南风云起3 (1 / 2)
        朔风如刀,宰割众生;天地砧板,锻造万物。塞北寒冷的天气笼罩着归化城,这座由前朝建造用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塞外坚城如今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由于大佛山战役的惨败致使三军统制完颜阿里也不得不收起骄傲之心改变原来与肯特军野战的策略转将大量军队屯驻在以归化城、宁夏城和灵州三地而自己亲自坐镇归化城主持大局。

        各位,如今的局势已经很明朗了,我军困居城中北地三军尽在归化城中。我等必须万众一心守住这帝国西北大门。这归化城有平城破虏安宁三军共计五万五千人,由本将亲自带走两万人在大青山扎营。而就在归化城中诸事尽数交付于张指挥使,两军相互呼应待敌自败。战在下手处的张柔没想到完颜阿里竟然将军队交到自己手上,须知他是个宋人,虽然金国北方有了强大的肯特国的崛起致使上层精英们不得不将宋人中本来的那些人才吸纳入朝堂但是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决不允许他们独掌一军。而完颜阿里竟然敢打破这个规矩让自己一个宋人掌握军权忙道:将军,末将才疏学浅恐怕”

        行了,张指挥使不用推辞,守住这归化城这是本统制唯一的要求,不用多言。说罢不待张柔欲言便自顾自的准备接下来的战略部署。

        张柔回到位于城南空地的营地中,不一会他的幕僚兼掌书便进入大帐,此人名叫蒯越,他和张柔相识于贫贱,若无张柔他一介穷书生早就死在宋金的大战中,但他也在这乱世中展现出了他的能力,在金国击破大梁时其看到了乱世将至。力劝张柔投降金国并利用张柔在河北河东两地的威望和人员游说各路将军,几年下来弱者服之,强者讨之成功将北方各地宋将纳入到金国麾下,也使得张柔成为金国宋人官员的领袖。另一方面整顿破虏军的大本营宣府大力发战工商业聚敛大量钱财以支持张柔的功业。因此两人关系极好,平日里以兄弟相称还为子女结了亲家。而他一进大帐便看到张柔一会眉头紧皱一会又舒展开来便笑着道:二弟如此神不守舍,难道是思念远方的娇妻爱子?

        张柔苦着脸道:祸事來已!便将完颜阿里将城中诸事托于以自己的事情告诉了蒯越。

        此时的蒯越已经不负刚才的调笑:此事可大可小必须小心应对,不过愚兄以为当不至于有什么大祸

        兄长何出此言?

        二弟,你要知道完颜阿里是何人,他不仅是将军,还是皇族。他不会看不出来这一仗的重要。但他还是委任你为城中主将而且还把郭守孝、郭虾馍二将带出城让你大权独揽为什么?原因无非有二:第一你是宋将出身,破虏军又是以步兵为主善阵地而不擅野战。留在城中正可用破虏军的长处;第二也有考验之意啊,此时已不比几年前金国刚刚入主中原之时。金国皇室需要一个统御宋人臣子的首领,但这个首领必须足够忠诚。

        如此说来,这反而是件好事?

        二弟啊,愚兄虽从未亲自领军,但倒也略知一二。二弟觉得此战金国能胜否?若不胜会有什么后果?

        张柔凝重的道:此战看似打的是军队,实际上打的是国力。肯金两国国力相当,肯特国若想取胜只能从边角入手,想来就算不胜也至少不败。

        哼哼,蒯越冷笑道:你还是看的太浅了,二弟你要知道大国相争争的就是一个势字。这次肯特国赢定了,因为他们已经赢了势!

        张柔大骇:大哥此话何意?还请直言。

        蒯越冷着脸道:金国是什么?天下霸主也!而肯特国又是什么?蕞尔小邦也。金国这些年来国力蒸蒸日上,向西将西夏死死的压缩在河西走廊,掩有河套之地;而击败宿敌辽国正式夺过霸主的地位,只需要拿下南方,消灭羸弱的南方宋国便可立下百年之基业。可肯特国崛起之后呢收服葛逻禄人、沙陀人勇士己用。又把手伸到了东方的辽国。只要这一仗开打其与金国共列霸主之势已足。说着便将一份书札递给了张柔。

        张柔疑惑的看完书信之后已是大惊失色:漠南三军司已降,看来大哥说的对,如今的肯特国已不再是我们能降伏的了,请大哥指教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肯特国是他见过的最大的变数,漠北草原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强大的国家。区区不到千万的人口总数竟然可以迸发出可以和中原王朝一争长短的地步,须知如今的金国可是正值其强盛之时啊!蒯越想到这里一脸苦涩的说道:如今之事要看二弟如何选择了,将归化城交给肯特人。如此大河之险不足持,肯特人必定会顺势南下拿下河东和关中两地,而我们则自请为先锋迅速前往宣府之后顺势席卷河北。而以愚兄观察肯特国的风格只会将天津沧州几个沿海州郡握在手里,会封二弟一个王爵实领河北。但金国人并未到油尽灯枯的时候,一个弄不好便会被猛虎反噬。所以只算下策。

        此策过于凶险,一个不好便是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