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七章教育养老 (1 / 2)
连续几晚的奋战,扶苏终于把第一本教材写出来了。
第一本教材是数学。
想来想去,还是数学的教材最容易写。
扶苏引进了**数字。借此机会,他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这些数字,是叫印度数字,不叫**数字。历史上,是古印度人发明了这些数字,经**传到了欧洲,因此欧洲人误称其为**数字。
小时候扶苏对数学无比头大,因此他把课程安排得十分宽松,小学一年级学加减,二年级学乘法,三年级才学除法。至于其他什么分式、几何,等中学再说吧,学那么深奥干什么,会基本加减乘除并会笔算或心算就ok啦。数学题还是简单点好,比如:父亲让你去买二斤猪肉,一斤五个秦币,杀猪佬随手切下一块肉一称是二斤四两,你应该还他多少个秦币。像“老张养了一批鸡和兔子,一共有三十八条腿,请问老张分别养了几只鸡和几只兔子”、“a马车时速为五十里,b马车时速为四十五里,他们从各自城市出发,两个城市相距二百一十二里,请问a、b马车多久之后会相遇”之类毫无实用性可言的无厘头问题就算了吧。
扶苏还顺手“发明”了算盘,不过珠算口诀只依稀记得加法的,还是翻着白眼想了两晚才想起来,减乘除法的口诀就留给礼教部那些人去翻白眼吧。
看到算盘的模型,陈敢又动了商业脑筋。他向扶苏提出,免费教人认印度数字和笔算,并对珠算加以推广,至于那个算盘嘛,除了教学所用之外,其它用途的都要用钱来买。
扶苏大为赞赏,这种先免费培训后卖东西的形式,颇有后代营销的雏形。
现在的问题是,要赶快发展一批师资力量,把印度数字和珠算推广出去,想必也能提高一点生产力吧。
扶苏发现,想法太多,想做的事太多,人才不一定得接济得上,这也许是新政实施最短板之处。
扶危济困工作率先取得了新进展。
朝廷在咸阳城中购置了一些房产,按地域设置了若干个敬老院和孤儿院,将需要帮助的寡老孤儿迁至院中安置。其他各郡正陆续开展此项工作。
第一间敬老院开张的时候,扶苏去巡视了一番。
那屋子是朝廷向一商家买下的,有大大小小三十几间房,按男女分开两边,中间是个大院子,安置了附近上百位孤寡老人。
看着这世界上第一家敬老院,窗明几净,温暖舒适,扶苏大感欣尉,看来“老有所养”这个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看到那些愁容满面、木讷寡言的老人时,扶苏觉得一阵难受。那些老人其实也不算太老,都是五十岁上下,但大多痴痴呆呆,对皇帝大驾光临全无反应,想必是长期的孤苦贫困,严重损伤了他们的生命力。
扶苏看到有位老太太一直呆坐着,神情木然,嘴里念叨着什么。问敬老院的人,才知这老太太的丈夫二十年前出征,杳讯全无,想必已经战死沙场,但这老太太仍然以为战事未了,征人未归,一直苦苦等待。
扶苏听罢几乎流出泪来。突然想起一首歌里唱的:“面容安详的老人,仍旧等着那出征的归人。”
强忍着有些悲凉的情绪,扶苏对敬老院十来个管理人员细细叮嘱了一番,伙食要搞好保暖要注意起居要小心照顾好多安排一些娱乐活动诸如此类。这敬老院的管理人员,有低层的官吏,也有原来从宫中裁减下来的宫人,也有外聘的厨师等等,本想再多说几句不得虐待老人之类的话,但说不出口。像这类话,扶苏还是不知怎么说好。其实他发发狠话,轻轻松松就可以吓倒一批人。但有话好好说就是了,有必要随便吓人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