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大脑来自第三纪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4 大脑来自第三纪元
        人们习惯的认为精神与物质是分开的。精神是相对于物质的一种存在。事实上,精神是物质属性的延伸,是因为物质的存在而存在的。在造诣高深的或具有特异功能的人来说,似乎精神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很多学者在研究这一课题,据说米国三四十年代便在做心灵感应方面的实验。偶有死去又复活的人,说频死的一瞬间,似乎灵魂脱离了肉体在飞。有研究者宣称,他们用极为敏感的仪器测量,人在死亡的瞬间,体重会变轻。虽然微乎其微,但确实是变轻了。而变轻了的部分,据说就是灵魂离开肉体造成。也有人声称见到过鬼魂。千百年一直传说,世界是有阴间的,区别于阳间,那里是鬼魂的世界。佛教界至今仍认为世界是有阴间的,而且还有天堂和地狱之分。佛教徒中有些人是有私心的,他们的虔诚是为了能到天堂去。

        我对精神是如何产生的问题比较感兴趣。人的意识(性格、观念、情感、知识、智慧等的综合)是怎么来的,经常让我陷入沉思。化学家告诉我们,构成万物的原材料是化学粒子。它们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无论是什么形态,人们所见到的万千物质,皆由这百余种元素组成。而构成这百余种元素的更基本的物质,则简单到只有三种之分。即:质子、中子、电子是也。无论是价值千金的宝石,还是随处可见的泥土,逆推到这一层面,物质构成都是一样的。即使是万物之灵的人类,还原到这一层面,也莫不如此。如果我们把它视为初始层面,演绎到人类,需要几个层面呢?这就涉及到了新的概念。概念的创始人来自美国的库兹韦尔。他在《奇点临近》一书中把它称为“六**”。(注2)

        《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在类似的思考中,则持有如下观点:

        大约135亿年前,宇宙物质、能量、时间、空间有了现在的样子,形成物理学。大约38亿年前,分子结合起来,形成精细结构——有机体,成就生物学。大约250万年前,类人生物出现。大约200万年前,整个世界存在不同人种,包括东非的鲁道夫人,东亚的直立人,欧洲和西亚的尼安特人,但知道大约1万年前,只剩下智人这一种。大约7千年前,“智人”开始创造更复杂的结构,形成“文化”,文化继续发展,形成历史学。显然,由于概念的指向不同,二人的描述不太一样,这是因为赫拉利的研究具有更多人文科学倾向的缘故。但本人认为二者并不相悖。相反两人的思想相得益彰,反映了认知的同一性。

        如果把六个纪元看做是六个宇宙的大事件,宇宙来自一个奇点的大爆炸是第一大事件,原子、分子的产生是第二大事件,那么大脑的诞生按时序排列就是第三大事件。因此,我们说大脑来自第三纪元。它虽然产自小小的地球(地球在宇宙中宛如一颗尘埃),但它在浩瀚宇宙中却占有如此重要的席位,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超出了大脑自身的想象。

        我们不得不把这一切归为“道”。是宇宙间原有的神秘规律支配所然。现在,人们如何破解这个“道”?我们可以想象宇宙奇点的爆炸将能量以光波的方式抛射到远方。宇宙因此被光波和场能所充满。由于光量子的超级碰撞,促使构成元素的微粒子产生。在此过程中,冷却使能量收缩,质量开始起作用,这些粒子减速并在运动中开始相互吸附。这就为形成电子、质子、中子同宇宙时代的物质创造了条件。但是,人们无法理解电子和质子为什么会带电荷。且有正负区分。更不理解为什么会有反粒子出现(如带正电的电子)。至少电子、质子、中子之类的粒子出现,为第一纪元做好了准备。由于负电子与正质子可以彼此吸引,因此宇宙的创造还在继续。电子与质子相接近后,因电势能的平衡而不再显电性。这时,原子就产生了。开始,宇宙的原子数量并不多,随着几十亿年的积累,原子的数量开始膨胀,原子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分子也产生了。我们仍不理解的是原子或分子相互吸附体积会变得很大。但科学家认为由原子、分子最后形成像太阳、地球这样的实体而不崩溃,原因在于万有引力的作用(但铀255元素则不可以,它的体积超过临界值就会爆炸,成为**)。但是万有引力在这一过程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似乎还缺少科学家的解释。至此奇观还在上演,宇宙的创造还在继续。我们此刻应该注意到,第二纪元和第三纪元的同源性。即二者虽然是两个不同层次,且后者比前者跨越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但它们都是从微观的电子与质子之类的基础粒子发源的。微观世界是它们共同的始点。同理,人类想要建立宇宙间的自由王国,必须回归到微观世界,真正掌握构建微观的技术,才有可能实现宏观的操控。这看似不太相关,但因为人脑的诞生,不可能的事,将变为可能。不相关的事将建立内在的联系。微观的粒子世界如此重要,人们却无法真正描述粒子间是如何交互的。这里面充满了自然智慧。在此,我们只能假设,这一切皆来自粒子之间存在一种“场能”。

        第三纪元的基础来自神奇的碳元素。

        化学是研究物质构成的一门科学。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元素周期律(注5)。一个质子与一个电子结合就构成元素氢(其中还有中子参与,后同),两个质子与两个电子结合就构成元素氦,三个质子与三个电子结合就构成元素锂。。。这样,人们一直可以数到超过109的序数。假设质子是西瓜,电子是米粒,它们相遇是不会有任何变化的。而质子只因为构成原子核的数量不同,它形成的宏观物质性质往往有天壤之别。如氢(一个质子的核)是气体,而锂(三个质子的核)却是金属。为什么质子与电子的相遇就会发生不同寻常的变化呢?化学的解释是因为电负性的不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电负性:质子在高压下克服正电排斥而彼此靠近,当近乎零距离时,排斥力消失,彼此开始吸引成为原子核。但对外仍显示正电性。电子受正电影响,二者发生交互作用,在原子核的电场作用下,电子呈现有序分布。其间发生的力的交互作用是微妙而复杂的。但科学家认为这皆与电场有关。因此才以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电场强弱或电引力的大小来表达二者的关系。即电负性之说。显然,这不能全面揭示原子深层的奥秘。

        化学家描述说:“一个正电质子、或几个质子加若干中性中子在中心形成核,体积很小但占据了大部分质量。周边独立的电子被中心质子核所吸引,会趋向这一微小的中心”。结果会怎样呢?电子岂不会被吸附到质子核上吗?事实上非也。由于电子带负电,当诸多电子被吸引趋向微小的中心即将要包裹住质子核时,因为相互排斥,电子在距离质子核很远的地方就不再驱前,而是在相互排斥的作用下,围绕质子核旋转。构成哲学上的典型的矛盾的对立统一。科学家发现,离核最近的那一层,只能容纳两个电子。多余的电子会逗留在第二层。同理,该层只能容纳八个电子。而且,构成核的质子有多少个,外围电子就有多少个。当前,最末位的元素是109号的“”,它有6层电子,按照每层数量为2n2的规律排列电子。

        为什么原子核增加了一个质子,它就变成了另一元素,宏观实体物质也就了有很大不同了呢?这是因为原子核由于质子数量的不同,它的实体物质中的原子间距、排列方式、单位质量、空间结构、场能就会发生改变。人们肉眼看到的构成物的形态、颜色、光泽、硬度、强度、质感及轻重或者气味等属性就会出现很大区分。由相似会变为截然不同。

        至此还要提及元素周期律。化学早期,随着元素一个个被确认,人们发现元素的性质随质子数的增多,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如氦元素一族,常温常态下,化学性质都不活泼,是清一色的惰性气体。原来,原子是分两种的。一种是“自闭型”的,一种是“开放型”的。如果它的最外层电子数量达到饱和,就是“自闭型”的,与其他元素交互的意愿不足,表现出惰性属性。因此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的机缘不多。“开放型”的原子则不同,因为在最外层轨道上还有容纳电子的空缺,因此原子核需要吸纳自身以外的电子以实现稳定状态。而处于外层不稳定的轨道上的电子,也趋向与原子核分离以实现稳定状态。用意识形态的眼光看,更像是复杂而有序的交易。因为原子的电势能、壳层结构、电子的角动量、旋转方式、杂化轨道上云集结、转轴方向以及旋转位置等,其信息各有不同,差别万千,导致了彼此交互的丰富多彩。导致了衍生物的种种不同。也暗藏了生命进化的契机。

        我们能够理解电子运行时为什么会分层,却不理解质子为什么会紧密地在一起聚成一个核。同等电荷相排斥,质子却可以聚在一起令人不解。科学家猜想有一种力,强大到可以将质子束缚在原子的中心点上。关于这个力,人们还知之甚少。

        目前也没有证据能说明中子在核内的作用。我们知道,核内质子数的多少决定它会是什么元素。核内质子数不同,物质的元素性质也会随之改变。但核内质子数不变,中子数发生了增减,物质的元素性质则不会有太大改变。中子应该是基本物质的主要成员之一,却似乎并未在原子中起什么作用,好比一个房客,只是住店的,与这家人并没什么关系。这也让人好生奇怪。

        总之,相同的原子按上述情形集结,形成的是单质物质(哪怕像地球那么大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分子);不同的原子按上述情形集结,形成的是化合物。而构成化合物的最小物质不是原子,而是分子了。地球集聚了大量的分子。这些分子之间的电子状态充满了个性的表达。这一点与其他空间的状态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在高温高压下,原子之间是无法勾连的,更别说是分子了。因为高温高压,整个星球都在燃烧,如太阳;更严重的情况是原子被剥掉了壳,只剩下质子组成的核,和壳的碎片。即:等离子。由这样的形态物质组成的星球叫‘等离子’星;科学家通过光谱分析发现,有的星球只有一种元素存在,如地球上名贵而稀有的金属“金”,在宇宙的某一角落,整个星球都是金子的;极端的情形如“黑洞”(需要大量的碳),引力巨大,周边的一切都会被吞噬。这类状况限制了物质多样性表达和原子与分子的电子级别的事件的发生。地球所在时空幸运地正值这样一个宇宙纪元,使地球故事因为生命的出现而彰显精彩。

        众所周知,地球表面70%是浩瀚的海洋。其主要成分是水。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关于水有好多奇异的说法。你在水杯外贴上一个写着赞美之词纸条,据说水的分子图案就会非常美丽。相反水分子的图案会变得难看。未被污染的水,其分子图案也是美丽的,但被污染的水无法构成美丽的图案。这是一个有趣现象。

        更重要的是水在生命的进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体90%是水,大脑中也有70%是水。它是生命存在的要件,是亿万生命的载体。但它与生命构成没有直接关系。它只是生命活动的一个参与者。我们也可以理解水构成了生命实验室,生命都是在这个实验室中产生的。

        说到生命构成,在一系列的元素中,最重要的元素当属“碳”。它是元素周期律的第6号元素。按照电子外层的分部规律,分为两层,内层2个电子,外层4个电子。这种设定使“碳”有了质的不同。虽然外层有4个电子的元素并不少(按照电子排布规律,二层至少可容纳8个电子,因此都有再容纳4个电子以达到稳定的状态),但因为电子距离原子核太远,即使可以形成链,也很容易在外来原子的干预下断掉。相比之下,唯有“碳”因为原子核能在彼此在最恰当的间距上实现外层电子的契合,可以获得稳固的连接,因此才有可能生成碳链条(这似乎可以用电负性来解释)。生成碳链后,每个碳原子外层还余有2个空位(或理解为插口)这样,碳链在生成后,还有能力与另外一些元素的原子交互,表达其独有的含义。当碳链足够长,碳链上发生的交互事件足够复杂,生命的端倪就出现了(这似乎难以用电负性来解释)。意味着第三纪元的酝酿和诞生。

        在地球上,“碳”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建构有机世界的主体。没有它,地球的庞大生态圈似乎不可能出现。它可以互相勾连组成长串,可以想象它们像中国人节日里舞动的龙。而每一节都有两个‘龙爪’,可以与其他原子球勾连,生成稳定的结构。被勾连的原子球大部分是‘氢’。目前,还没人能解释碳链的长短,为什么会使它所构成的有机物的性状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但奇迹就是这样产生的:当两条龙缠绕在一起时,生命的迹象出现了。其间,如果有‘氧’和‘氮’参与进来,生命的活剧就会上演。‘氧’和‘氮’就像魔球,一旦落入龙爪之间,就会变幻万千,释放无穷魅力。‘dna’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物质。她被称为生命的遗传密码。这确实是神奇的物质,包含一个生命体的所有信息,在一些细节上,甚至会演绎得与父辈一模一样。

        碳的奇特不仅表现在有机界。在无机界,它也是重要角色。碳原子按照六角形排列,可形成钻石。硬度超过玻璃。人类对它偏爱有加:“钻石恒长久,一颗永流传”。火山喷发的高温高压下,才有可能产生;碳原子按照矩阵平行排列,可形成石墨。可耐高温。石墨的层间作用力较弱,很容易互相剥离,形成薄薄的石墨片。当把石墨片剥成单层之后,这种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的单层就是石墨烯。石墨烯是世界上强度最大的材料,也是世界上导电性最好的材料。因为透明,适合用来制造透明触控屏幕、光板、甚至是太阳能电池。也可以制造超轻防弹衣,超薄超轻型飞机材料等。普通碳纤维抗拉力就超强、质量轻盈。除了用于工业产品,如自行车,也用于建筑工程,如碳纤维加固危楼。纳米技术可以把碳做成10几个原子级的纳米管,它不但可以广泛用于智能计算机,还可用于制造拉力更强的“碳缆”,实现空中电梯的科幻梦想。半个世纪以前,人们幻想制造这样一台电梯,人们可以直达天顶。但经过计算,用钢缆来制造,缆绳的直径得1000毫米那么粗。依靠纳米技术,“缆条”可以做得很纤细。因为技术上的可行,乘电梯到太空观光不再是梦想。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更令人意外的是,说到宇宙,即使黑洞的形成,同样需要相当多的“碳”。但人类不太喜欢碳。人类提倡低碳生活,因为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会使生态恶化。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