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盘条制陶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一章 盘条制陶 (1 / 3)
        在历史长河中,各地人类在发展的进程中不约而同地发明了制陶术,这是因为古人观察到黏土的性质后,其中有想象力的很容易联想到,黏土可以用来制作容器。

        陶制的容器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定制造型,并且耐高温。

        在此之前,智人部落的容器各式各样,兽骨、树叶、石头什么都有,木盆都算豪华装备。

        这样的配置,连取水用水都困难,建造水田的时候,不知道费了多少力气。

        没有陶器,别指望智人能有多高生产力。如果没有陶碗陶盆,连煮米饭都做不到。

        所以,陈枫将制陶的优先级调到了仅次于种田之后。

        远古时期的制陶术大多是两种,一种叫盘条法,一种是倒模法。

        所谓盘条法,就是先用黏土摊一个圆饼,再把黏土搓成一个个泥条,让泥条围成一圈,放在黏土圆盘上,这么一圈圈围上去后,再稍加打磨,就成了一个圆柱形的容器。

        这种手法流传了很久,据说兵马俑就是用这种手法制造的,专家在破碎的兵俑内部发现了盘条的痕迹,说明兵俑的泥胚是用盘条捏出来,再捏制外饰的。

        倒模法流传得更久,先用石头或者竹筐造出模具,把黏土敷在上面,等到黏土干后,再把模具烧掉或者取出来。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盘条法造出来的陶器如果技术不到位会漏缝,导致不能装水;倒模法比较麻烦,也很费模具,捏出来的东西还不好看。

        总体来讲,还是盘条法适用性更广,也更容易学习。

        陈枫让望月去找了一块大石板,并且尽量打磨光滑,然后到溪边挖了一些红色的黏土,仔细挑去黏土中发硬的团块和石子。

        在石板上撒一层草木灰,防止黏土沾在石板上。

        揪一坨黏土,“啪”地丢上去,先铺平摊一个圆饼,把圆饼周围一圈捏起来,捏成一个盘状,再搓泥条,一圈圈盘上去。

        泥胚做好后,放一会儿阴干,等黏土稍微坚硬一点时,拿蜗牛壳或者豆荚打磨一下。

        然后起一个火塘,点燃,将陶罐倒扣在火塘上,用木柴将陶罐盖起来,埋在中间,等火烧尽后,再等陶罐凉下来,一个陶制品就成型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