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元芳父子赶往金城 (1 / 2)
2.元芳父子赶往金城
时间到了大唐贞观23年5月(公元649年),太宗皇帝驾崩,年仅22岁的太子李治继位,史称高宗皇帝,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徽”。
盘踞在西域的西突厥,其首领阿史那贺鲁整合了西突厥各部势力,自称沙钵罗可汗。改变了自大隋朝文帝时突厥分裂为东、西两支以来西突厥一盘散沙的局面,实力大为增强,又开始不安分了。趁大唐新皇帝登基,政局不稳和西部边疆兵力空虚的有利时机,不断派兵袭扰大唐安西都护府治下的边关重镇,劫杀商路上的客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也被切断,西域诸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于是西域各国纷纷上书大唐朝廷,请求派兵驱逐西突厥,保护西域商路的畅通和西域各国的安全。西部边关的告急文书雪片似的飞向长安,高宗皇帝一筹莫展。因为,此时大唐大军的主力都远征高丽去了,一时半会儿朝廷无力西顾。大唐朝廷对西突厥的胡作非为束手无策,只能暂且忍耐。
大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十月,高宗皇帝废除王皇后,十一月正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从此,武则天正式走上大唐的政治舞台。
到了大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6月,朝廷觉得时机成熟了,是时候该教训教训西突厥了。于是派大将军程咬金担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率领20万大军,进兵西域,攻打西突厥。
同年12月,其前锋苏定芳所部在鹰娑川(今新疆裕勒都斯河谷)和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即:沙钵罗可汗)的两万大军遭遇,危急时刻,前军总管苏定芳亲率五百铁骑趁夜直捣西突厥大营,打乱其部署,斩、俘敌1500余人。程咬金不听苏定芳乘胜追击的建议,因犹豫不决痛失良机,未能全歼西突厥主力,只是击溃了西突厥大军,将西突厥的势力往西驱离。
消息传回朝廷,武则天大为震怒,斥责程咬金作战不力、贻误战机,放跑了西突厥主力,当即罢免了程咬金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的职务。
大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高宗皇帝病重,受高宗皇帝的委托,武则天正式接管朝政,全权处理朝廷事务,任命大将军苏定芳为伊犁道行军大总管。同年12月,苏定方率军在金山(今阿尔泰山)北,大败西突厥大军,随后采纳右领军郎将薛仁贵建议,争取西突厥的泥孰部共袭沙钵罗。在回纥兵万余人的配合下,苏定芳的大军歼灭了沙钵罗的西突厥主力。沙钵罗率残余人马往西逃窜。苏定芳亲率大军追击500余里,直至沙钵罗的石国(即:都城),沙钵罗走投无路,只好归顺大唐,至此大唐的西部边疆得到安定。
大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元芳已经十三岁了,身长已近七尺,差不多要赶上他爹李淘的身高了,俨然已长成男子汉了!继承了他爹李淘的许多优点:为人谦和,对别人礼数非常周到;很有责任感,非常体谅阿爸阿妈的辛苦,常常主动帮助爹、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在老秀才的教导下,元芳勤奋地读书、习字已有八年,他加上他天资聪慧,已经把秀才教他读的书,从最初的读物《三字经》再到比较高级的读本“四书五经”等书,读得滚瓜烂熟,甚至时不时的即兴写出几句诗来。还有关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农商、医药、水利、行军打仗、排兵布阵、法令、治国等方面的书也都涉猎了一些。
元芳非常善于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经常提出一些比较刁专的问题,好多时候弄得老秀才非常尴尬,无言以对。老秀才打心眼里对元芳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他逢人便说:自己一生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聪明、这么有悟性的孩子!这孩子小小年纪竟然就有如此深刻独到的见解,真是难得,日后必成大器!
老秀才对李淘一家说:元芳可以不必再来他这里学习了,自己已经把自己所有的学问都传授给了元芳,以后有关学问方面的事,元芳完全凭自己的聪慧和丰富的学识去独自应对,以后凭他自己的能力去求取功名。
李淘一家听了老秀才对元芳的评价,乐得合不拢嘴,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李淘夫妻的脑海中似乎浮现出元芳大富大贵时的场景。
这八年来,李淘只要一有空就教元芳习武,从最初的纵跳、踢腿、蹲马步、俯卧撑等习武的基本功练起,然后练腕力、臂力、脚力、腰力、腿力等,再练习徒手搏击,最后一招一式地练习“秦家锏”、“李家枪”和“罗家枪”。
元芳先是跟着父亲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反复练习,直到达到父亲的要求再练下一个动作;然后一个人单独练习,最后再和父亲对练。
现在,元芳已将父亲传授给他的“秦家锏”、“李家枪”还有“罗家枪”练得非常熟练,深得其武功精髓,还非常善于揣摩,聪明地将李家枪和罗家枪加上自己自创的一些新招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俨然是另一种枪法。现在除了自己的气力还稍微弱一些,其余一点都不输于父亲,甚至还略胜父亲一筹。
李淘和尔玛夫妻俩常在一起谈论儿子,对儿子在各方面的长进他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李淘和尔玛为自己能有这样有出息的儿子感到非常自豪!但李淘心里总觉得还欠缺点什么。虽然自己已将平生所学的武艺全部教给了儿子,儿子也掌握得非常好了,但他从儿子的眼神里看到了一种“不满足”,他觉得儿子是非常有潜力的,如果再能够得到高人的指点,那儿子的武艺一定还会精进不少。如果是那样的话,一来,在目前凉州这样的边关重镇,一旦战乱来临,武艺高强就更容易自保;二来,儿子的本领高了,更有助于他日后成大器。
可是,在这比较僻远荒凉的河西地区,哪里能找到所谓的“高人”呢?李淘犯了愁。李淘只好将希望寄托在来住店的客商身上。他相信:这些东去西来常年在外奔波的客商,个个都见多识广,他们的消息来源一定很广,绝不是我们这西林镇上的人所能比的,他们中的一些人一定知道一些武林高手的消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