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章 菜秀才 (1 / 2)
安庆府桐城县,走水路距离江宁六百里。桐城县东南60里有一座山,名叫浮山。浮山所在位置水系众多,其东侧有一条河,名叫罗昌河。罗昌河向东南流入白荡湖,白荡湖直通长江。在浮山南麓、罗昌河边的地区,叫做浮山乡。
(明代县以下的区划,南方以乡-都-图(里)三级制为主,乡更多地具有象征意义,或者说只是一个地里区划的单元。里或称社,或称图,不单是国家实现赋役的基本单元,同时还有几层司法、教育、社区救济、集团宗教的功能,因此也是一个自治组织。参考《明代县以下区划的层级结构及其功能》,黄忠怀,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
嘉靖35年8月初2,安庆府通城县浮山乡逢集。祝书全祝秀才担着一担菜在集上卖。担子里的菜品种不多,数量倒是不少,萝卜、白菜、胡萝卜、姜、葱、蒜装满了两只筐。作为一个正宗的读书人,祝秀才能够把这么多菜从家里挑到集上,说明祝秀才是个文武兼修的人才——圣贤之书读得呱呱叫,沉甸甸的担子挑得吱吱响。
其实祝秀才并不愿意出来卖菜,无奈不卖菜就没有钱,没有钱就买不到粮,买不到粮全家就要饿肚子。作为浮山乡极为罕见的文化人,这点逻辑关系祝秀才还是很清楚的。
在集市上卖菜,难免被他的学生看到。要是在十年前,祝秀才就会面红耳赤,深深地为自己丢了孔圣人的脸而羞愧不已。但是经过了生活多年的磨炼,祝秀才脸上的老茧磨得和农民手上的老茧差不多。要是和别人起了争执,祝秀才用脸打别人的手,都算占便宜。
祝秀才不但卖菜,还卖过米、卖过鞋、卖过席子、卖过衣服。总之,他的学生交给他什么当做学资,祝秀才就卖什么东西,是一位学而优则商的典型代表。
在祝秀才卖的东西里面,菜无疑是祝秀才最不想卖的。不单是因为菜又沉又不值钱,还因为米、鞋、席子、衣服等等一天卖不完第二天还可以接着卖,菜要是一天卖不完,第二天可就卖不出去了。
秀才坐在菜筐后边,一只手拿着《朱子集注》认真研读,并不招呼人们来买菜。
不得不说,祝秀才这个做派,完全就是摆pose。作为一位四十来岁,读了三十年书,有秀才功名在身的,时时教学童读四书五经的人才,《朱子集注》要是还没有背得滚瓜乱熟,那一定是脑子有问题。
但是,作为一个拥有厚脸皮保护脑子的文化人,祝秀才拿着《朱子集注》并非完全为了显摆自己文化人的身份。更重要的是,通过认真读书这一举动,祝秀才要告诉大家,虽然他穷困潦倒,但是仍然苦读不辍,大家尽可放心地把儿子送到他这里来上学——而且学费从优,萝卜白菜均可。
当一个身材高大、皮肤黝黑、面色红润的年轻人站在祝秀才前面的时候,祝秀才心里颇有些小激动。因为这样的年轻人在浮山乡只有一位,那就是有钱的史家家主,史健老爷。
作为一大家子的家主,史健老爷当然不会是亲自来买菜。不来买菜而站在祝秀才面前,多半有两种可能——其一是请先生,其二是求亲。
两件都是好事。
当然,史健老爷是有老婆的,而且听说史健老爷的钱都是他岳父大人的,估计一时半会不会敢动再找老婆的念头。
“请问,您可是祝书全祝先生?”史健恭敬地问道。
“是我。你是史健吧?找我是要送学生到我这里吧?”祝秀才一点也不转弯抹角,毕竟严格来说,作为教书的先生,祝秀才说话是要收费的。
“正是要请先生教我的几个小徒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