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与死神擦肩而过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夜,千里无鸡鸣。”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战乱频频,民不聊生,其惨烈之状,非和平时期今人可以想象,而张凯南与死神的又一次“亲密接触”,更直接加深了这位少年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和关切。
1948年底,尽管局势的动荡已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但张凯南仍然坚持在醴陵县城湘东中学高中学习。从家里到学校沿着京广线路旁走最近,于是,他每天就沿着铁路走到学校。
有一日天色阴沉,一阵冷雨刚过,周遭景物萧条,一片肃杀。张凯南走到熟悉的板杉铺附近铁轨旁,突然一声巨响在身边爆开,张凯南吓得马上趴到了地上。等他回过神来,他才发现,刚刚一列载有**兵员的火车呼啸而过,因为当时的铁路路基年久失修,而行进中的火车速度太快,正碰上转弯处,火车头突然冲出铁道倒在铁路一侧,后面所有火车机车同时飞出铁轨。很快,机车的鸣叫声、人员的呻吟声,兵士的叫骂声混乱成一片,铁路两旁,顿成人间炼狱。
身处乱世,张凯南目睹过不少死亡的场面,但像那天所见的骇人情景,仍然令他心有余悸。他回忆道,当时不仅火车车厢内挤满了南逃的人,而且车厢的顶蓬上也坐了各种老弱残兵,达官贵人、小孩学生,还有穿旗袍的军官太太们……车翻倒后,哭爹喊娘声此起彼伏,惨不忍闻。
张凯南远远地看到,许多人满脸是血的从车厢内爬出,大家呼叫着亲人朋友的名字。其中有几节车厢翻到池塘内,大部分人员被淹死,有的列车厢竖立了起来,许多尸体血肉模糊,带血的衣片到处可见。
“幸好当时车子倒在我行走的另一边,如果车翻到我走的那一边,我的尸骨都找不回了。”张冬生教授后来回忆说:“那一天,自己幸运地与死神擦身而过。”
随后湖南的各大报纸刊登了兵车出轨的噩耗。据报道,那次军车翻车事故死伤500多人,对疯狂逃命的**军官心理影响很大。
张凯南此时虽然只是一介高中生,但早已是积极参加政治运动的进步学生代表。他从这一桩自己亲临的惨剧入手,联系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接连在内心发问:**兵车为何会大规模兵荒马乱地出现在京广铁路沿线?运兵车里,为何会有那样多的官太太和伤残军人?突发事故面前,**官兵的应变能力缘何如此薄弱,完全丧失了战时军人应有的军事素质,以至惊慌至场面失控……
见微知著,张凯南很快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内战即将结束,革命的全面胜利已在眼前。革命形势的发展很快佐证了青年张凯南敏锐的政治判断。自1948年9月起,人民**接连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的历史阶段,隆隆的炮声,才刚响彻了辽阔的东北平原,又在历来为兵家所必争之地的徐州、蚌埠一带炸响。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里歼敌数量最大、样式最复杂、规模最大的战略大决战,六十万**和八十万**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袤区域展开了一场关乎中国未来命运的生死鏖战。**主力集团黄维兵团、黄伯韬兵团和杜聿明集团均被悉数包围和歼灭,**围追堵截之下,**官兵四处逃窜,人员和军械沿着铁路沿线源源不断地撤退。眼见中原陆沉,**集团已着手准备割据南方的小算盘。
张凯南所目睹的兵车事故,正是发生于这种背景之下,**军从华东上海方向大量兵员往西南调动,做困兽之斗。但历史并没有给**以太多选择的余地。如同**最终倾覆一样,**政权的统治也在短短的半年之后,落下来帷幕:1949年4月,人民**百万雄狮横渡长江,直捣南京总统府,伟大领袖闻讯写了著名的《七律·人民**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而到了1949年8月5日,长沙万人空巷,迎接中国人民**进驻长沙。就在前一天,**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率领所部宣告和平起义。张冬生的故乡湖湘大地,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
**进驻醴陵时,张凯南作为进步学生代表出城迎接。细心的他注意到,进城的**军容整洁,军姿威武,人人都意气风发,个个皆精神抖擞。而几个月前,兵车事故现场所见的**兵士则皆满脸颓丧,衣着邋遢,遇事即抱头鼠窜。两相对比,张凯南的内心不由感慨道:胜败之相,原来早已显露!
一次兵车倾覆事故,张凯南躲过了死神的威胁,谁又能想到,几个月后,天地玄黄之变,革命的时代,又给予了张凯南以新生的机会,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将迭变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并一再书写科学奇迹和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