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桑桑 措勤 改则 革吉的浪漫之旅 (8 / 9)
“这可能是旧石器,大概有一万多年的文明历史,这种旧石器在西方一些国家都有珍藏的,不过他们都是从我国海上运去的。”侯先生推辞不过,只能拍着石子说道。
此话不假,如今阿里日土县夏达错北岸石器地点发现的旧石器,距今已有五六万年的历史,还有日土县热角石器地点、扎那曲加石器地点、阿垄沟石器地点、布显石器地点、革吉县帮巴石器地点、普兰县玛旁雍错东北岸石器地点等,都证明了屋脊之文化,文明源远流长。
青藏高原的沧桑变迁,更令人感慨万干。既然阿里随处都可以发现上万年的石器。甚至也可以证明几万年前就有人在上面生存过。可迄今为止,为何未发现人类化石或生活遗址呢?
我们都知晓,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也许曾经这里气候宜人,是田园种植的好地方。但由于地壳板块的冲撞,使这里成为变化的中心地带。活跃的地理运动,使这里不断增高,渐渐成为高海拔之地区,气候、植被、环境等在数万年的演变中,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巨变,变成了今日的高寒缺氧、冰雪覆盖地区。客观上造成了人们接触此原野的机会甚少,发现、挖掘研究之少的局面,以至未能发现人类化石。但是只要耐心细致的考察,你就会惊奇的发现此处的群山确有从大海深处而来的痕迹。
据考证,在新世纪时期,西藏高原的海拔只有1000米左右,现平均海拔也已达4500米之高。这巨大的变化,就是由于地壳运动所造成,这样未排除这期间在其上生存的猿类动物及人类的可能性。那么,只要我们善于去寻找、探索、研究和发现,迟早会挖掘出新的文物,更进一步、更科学地揭开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人类起源学说之迷。
下午8点钟,我们的车队就向革吉县挺进。路上远远的就见一块长条巨石,横卧于县城东约1公里处的旷野。听说此石为天上掉下来的陨石,属天外之物,很具神奇色彩。
革吉县属于牧区,全县有11234人,其中城镇人口513人。该县的高原面貌形态保存较完整,河流切割作用小,地势相对平坦开阔。属半干旱气候,最暖时平均气温在lO℃以下,年降水(雪)量75至180毫米,植被极为稀少。为藏北荒漠及藏北高原草原区,植被覆盖率为15%至30%,牧草主要为驼绒黎及阿加蒿。
该县邦巴区区公所往东15公里处,曾发现17件石器和石片。石片均用直接锤击法产生,多属长方形石片。石片的利用率很高,几乎所有石片都有直接使用的痕迹,部分石片工具的背面保留了完整的砾石面,说明石片技术较为进步,石器种类可分为边刮器、端刮器、刮削器、切割器及砍研器等。这些工具的修理常见由背面向劈裂面的反面单面加工,还存在着器身的间接法修理技术,这在西藏高原其他石器遗址中很少发现,工具类型虽不多,但特征亦十分清晰,其端、侧、刃的区分较清晰,一器多用。一器上尖、直、共存的现象,构成了该地点研制品种工具类型的主要特色。
邦巴地点的石制品属石片石器工艺传统,其石器技术属相对发达、进步发展的阶段,其特征有别于西藏高原迄今已知的其它石器遗址。初步推测其年代,可能属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
曾在该县调查发现有二十余组古代岩画,地点为吉仲,分布在山脚褐色基岩的节理面上,海拔为4350米,距地面1至10米,分布范围在200平方米以内。岩画保存较好,画面相对集中,所有图画均可辨认,从刻线和图像内容看,有少量岩画是近、现代的作品。
吉仲地点岩画的内容比较丰富,数量最多的图像是动物,包括有马、牦牛、羊、狗等。其中以牦牛的发现频率最高,这些岩画延续了一个相对较久的时期。其制作年代的上限也许可早至吐蕃时期,而下限则可能为近、现代。
奔出县城10多米,狮泉河就展现在眼前。河水蜿蜒西流,河面宽阔,水流平稳,河里野鸭成群,有时车距他们身旁几十米处驶过,它们依然如故,一动不动,三五成群地在那嬉戏,俨然是那里的主人。若大的一条河白白流向远方,甚为可惜。以前地质人员曾勘探过狮泉河,说此地属地震区域,不能修水电站。如今阿里地委、行署领导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请了四川勘探设计院的专家,重新勘探,确定能修电站。现在电站工程已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预计几年之后即可通电。到那时,阿里人民生活中又将新添一件喜事,亦将全面改进阿里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我们热切地期盼这一天早日到来。
晚上11点钟,车队还在颠簸前行,越过一次又一次被洪水冲毁的公路,跨越一段又一段的险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