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矿坑里的宝藏 (2 / 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节 矿坑里的宝藏 (2 / 8)
        然而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特征,山多就意味着耕地难以开发,所以这个地方就穷。与他相对应的“苏浙、湖广”,称之为“江南水乡”,皆因以农业丰产为基础的富庶地区。

        因为多山,耕地难以开发,所以清朝之前,广西人烟稀少。到了清末,人口激增,长江流域,甚至广东的土地已经不堪重负。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山地难以开发,但好歹山地也是土地,总比没有好,由此人口大量迁入广西,形成“客家人”聚居区。

        长此以往,客家人与土家人矛盾剧增。没有对错,很残酷,这就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

        大量没有耕地的客家人,为了生存,只能另谋出路。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很多客家人走上了一条生存之路——烧制木炭。

        很多人并不知道木炭所为何物,木材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干馏得到的燃料,就是木炭。它有便于长久存放,烟少等特点。它在古代用于冬天取暖和冶炼金属,一般都是富家大户才用得起。

        清道光廿四年,在广西浔州桂平县紫荆山,就有那么一批以客家人为主的烧制木炭的窑矿。这批烧炭工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收入微薄,他们每天都在生死线上挣扎,是清朝社会底层的典型形象。

        这些烧炭工中,有两个年轻力壮,头脑灵活的男子,一个叫杨秀清,一个叫萧朝贵。他们都是穷苦人家出身,他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穷的叮当响,家里连块庄稼地都没有,一家人住在茅草屋里,平时到处给人做短工维持生计。到他们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他们搬迁到紫荆山地区,开垦山林,烧制木炭混口饭吃。

        颠沛流离的生活,恶劣的自然环境,危机四伏的生存状态,以及为了争夺土地发生的“土客械斗”,无处不显示着这里优胜劣汰的自然生存法则。

        这样的生存状态,不仅磨炼着他们异常坚韧的意志,而且锻炼出他们狠辣的生存技能,以及机敏的警觉意识。就像狼群一样,如果他们不彪悍,等待他们的只有屈辱和死亡。

        但是此时,他们还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志向,他们还是一群没有人生方向的烧炭工,他们每日奔波的还是吃饭的问题。

        他们无疑是一堆干柴,就差那么一点烈火,就能燃起冲天烈焰。这帮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流民,只要有人能给他们一条活路,要他们干什么都可以,神挡杀神,佛挡灭佛。

        巧就巧在,一团烈火漫无目的的正在向他们飘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