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节 战厦门 (4 / 5)
而此时在长江下游的闽浙地区,道光皇帝大胆的启用了新人。自从伊里布被撤职查办之后,道光皇帝昼思夜想,想了一圈,头都想炸了,朝廷可堪大任的老臣,一个个在东南沿海栽了跟头,眼下实在想不出一位值得托付的老臣,去主持东南危局。在这种情况下,道光帝剑走偏锋,他想到了两个人,一位是时任云南总督颜伯焘,一位是时任江苏巡抚裕谦。道光帝授颜伯焘为闽浙总督,授裕谦为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
大家还记得这两个人吗?前任钦差大臣伊里布就是被这两位仁兄弹劾,最后锒铛入狱。要说这两位仁兄与伊里布是往日无怨近日无仇,就因为他们看不惯伊里布畏敌不前,满口谎言,耿直如他们怎能坐视不理?他们成功了,伊里布罢官进狱。与此同时,他们两人的名字,也随同进入道光皇帝的脑子里。
道光皇帝意识到,颜伯焘和裕谦如此正气凛然,眼下东南危机不用他们用谁呢?一道圣旨下去,二位走马上任。
突然兴起,如果拿明朝的皇帝筛选一遍,清朝的道光皇帝与明朝的崇祯皇帝真的很像。虽然一个是亡国之君,一个不是亡国之君。但同样是勤勤恳恳,同样是一心想中兴帝国,同样手底下并不缺少能臣武将,崇祯有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袁崇焕等,道光有林则徐、裕谦、关天培等。可是奈何时运不济,天亡大清,不是他的勤勉能改变的了的。
道光皇帝眼光确实不错,颜伯焘和裕谦并不是只会把嗓门扯得老高,而做不得实事的山炮。
这二位一到闽浙,将局势仔细分析一遍之后,就做了个分工。颜伯焘盯住厦门,裕谦钉在镇江。光是这个分工,就充分说明了这两位官员是有战略眼光的。厦门临海,是一个天然的良港,如果英军舰队进犯福建省,厦门是必争之地;那么镇江呢?镇江是长江下游的咽喉要道,沿江而上不过一百公里就是六朝古都南京城,镇江可谓是南京的门户。他们两人把自己摆在这两个地方,那就是将自己放在前沿阵地是一个意思。
用时下最时髦的一句话来说,大清帝国和大英帝国都派出了自己最强硬的鹰派人物。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有一句话叫“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在即将爆发的这一次战争中,这一句话并不适用。如果连最强硬的鹰派都打了败仗,那么战争的失败就不是人的原因了,而是国力的原因。
1841年2月,新任闽浙总督颜伯焘开到浙江屁股还没坐热,就一顿风骚走位,腾转挪移,从福州到泉州再到厦门。他的目标很坚定,重建厦门防线。
颜伯焘知道,就在此前一年,清军在此与英国佬干过一仗,英军不费吹灰之力就突破了厦门要塞。因此,如果厦门炮台还是像之前那样,那么英国佬如果再次侵犯,将会重蹈覆辙。作为铁杆鹰派的颜伯焘怎么可能故步自封,束手就擒呢?对于厦门炮台的重建工作,他有自己的计划,但是这个计划要下血本,有一样东西要投入的特别多,那就是——钱。
之前的厦门炮台,建筑模式比较传统,战壕加沙袋,其中安放大炮。在那个时代,这种模式并没有什么错误,然而残酷的现实告诉颜伯焘,沙袋经不起洋枪洋炮的轰炸。颜伯焘要作出改变,沙袋经不起洋人的轰炸,花岗岩怎么样?
在那个还没出现钢筋混凝土的年代,还有比花岗岩更坚固的建筑材料吗?答案是木有的!
这样的做法,在整个大清王朝的历史上,甚至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还是破天荒的头一份儿。由此可见,颜伯焘不愧为大清帝国的铁杆鹰派,为了抗击“英夷”报效国家他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在今天厦门大学的旁边有个胡里山炮台,里面保存了世界闻名的德国克虏伯大炮。哦不,这是后来的事儿,并不是颜伯焘构筑的炮台,但地方还是这个地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