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惊变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1章 惊变 (1 / 3)
        杨先生名叫杨月昭,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原苏联的列宁格勒进修运动医学专业。上学期间,他在一对苏联老夫妇的家中寄宿,每月付给他们微薄的房租。有一年冬天,杨月昭得了重感冒,打了几天针也不退烧。后来是房东瓦列金娜大妈用自家园中一种植物的枯秧熬水,每天给他灌服,这才使他渐渐摆脱了疾病的折磨。苏联人民的友好令杨月昭十分感动,他暗下决心,等自己将来有能力了,一定要回馈苏联人民。

        当时的中国人正走在摘除“东亚病夫”帽子的征途中。为了增强国人体质,杨月昭本打算回国后大展拳脚,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闯出一片天地来。可是由于小人排挤,他在单位始终得不到重用。到了九十年代,胆大的国人纷纷下海经商,杨月昭的心也活了。他不顾父亲的坚决反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工作单位,背着药箱子到**闯天下来了。

        这时苏联刚刚解体不久,杨月昭亲眼目睹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不过,彼时市场空点多,赚钱的机会也多,十余年下来,杨月昭还是赚了不少钱。他秉承着“达则兼济天下”的中国古训和“基督徒之间互为弟兄姐妹”的圣经箴言,决意在**继承杨家的慈善事业。他一边经商一边行医,遇到富人就多要些,遇到穷人就少要些,有时甚至不收钱。就这样,到他父亲将余下的为数甚少的基金交到他手上时,他自己已经是几千万的身价了。

        这些年钱不好赚了。杨月昭手中基金会的账目上每年都是支出远远大于收入。及等边成来到他这里工作时,他的账面上仅余不足三千万卢布了。

        杨月昭如今在南萨共有三间牙科诊所和两间中医按摩店。边成来到他这里以后才知道,先前在他结识的秦勇的按摩店内,也有患者曾经得到过杨氏基金会的救助。

        边成每日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负责整理五间门诊店报送上来的患者信息,然后对其进行甄别、筛选,再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患者进行暗访,最后确定救助名单以及援助金额。除了现金援助外,有时也配以实物,比如从国内发来的便宜的服装鞋帽、学生用的教辅材料。有时,他们也帮助适龄就业人员寻找工作。

        这年年终岁尾,杨月昭要到莫斯科同那边的一家基金会洽谈合作事宜,用时预计在一个月左右。他将南萨这边的事都交给了边成,让他主管,同时交待他作好帐目,定期向他报送,然后带着一名助手离开了南萨。

        边成首次独自支撑这一大摊工作,自是一点也不敢怠慢。他认真梳理资料,严谨考查患者实际生活情况,将账目做得井井有条,杨月昭对他的工作很是满意。

        这天上午,边成正在办公室中整理账目,忽听有人按响了门铃。他打开门一看,一位五十岁左右的陌生男人站在门口。来人很礼貌地问自己可不可以进来,边成将他让进了屋内。

        “请问,杨月昭先生在这里工作吗?”来人用俄语问边成。他说到“杨月昭”三个字时,发音有些吃力,显得不那么标准。

        “是的。这间办公室的主人就是杨月昭先生,我是为他工作的。”边成说。

        “杨先生什么时候能够回来?”

        “他去外地洽谈业务,预计还要半个月左右才能回来。”

        陌生人想了想,面现犹疑之色,随后问道:“你为杨先生工作多久了?”

        “有三个月了。”边成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