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1章 纵使相逢应不识 (3 / 16)
“刘师傅老家是哪儿的?”边成问。
“牡丹江黄花。”
“您的全名叫——”边成只知道他姓刘,还不知道他的大名。
“我叫刘德芳。”
“您来申总的公司有几年了?”边成试探地问道。
“有六年多了。你来时到乌苏里的公司了吧?”
“到过了。”
“我主要在乌苏里工作。那边我还有个工友,名叫王小利,是申总的连襟。我们俩冬季轮班烧锅炉,夏季在园区院内打杂。这次来海参崴就是来陪你的。申总考虑你初来乍到,对这儿不熟悉,嘉良又回国了,所以要我上来呆几天,顺便把一些电焊的活给干了。”
边成见墙上挂着一张地图,上面标注有“乌苏里工业园区”、“哈巴罗夫斯克工业园区”、“海参崴宾馆”等字样。看来申老板的生意规模不小,不只局限在一座城市。
“上面的宾馆什么时候能营业呢?”边成问。
“遥遥无期,”老刘说,“当初盖的时候就缺手续,人家当地政府不让他在这儿盖楼,他硬盖。现在事情卡住了,即使装修完了也无法营业。”
边成对申总的固执无法理解。二人的谈话勾起了老刘的话碴儿,他继续说道:“你不知道,上面这栋宾馆是申总请远东建筑设计院给设计的。老申这人想一出是一出,在施工过程中,他如果看哪个地方不顺眼,就随时进行修改。现在将整个宾馆改得乱七八糟,你没见楼体外面的拐角处十分地别扭吗?那就是老申的杰作。当年在乌苏里园区那边盖小宾馆的时候,公司有个翻译叫王军,熟知**的法律,他早就提醒过老申,说是宾馆只能盖两层,盖三层是不符合当地法律规定的。可是老申这人太拧,非要盖三层不可。结果盖完之后就被法院给查封了。现在白白地放在那里不能用,你说这工作咋干的?”
“园区里面现在有几家企业?”边成问。
“现在没什么像样的企业,”老刘说,“只有一家鹿角厂和一家汽车修配厂。原来有温州人开的一家鞋厂,生意做得很大,每年给园区租金100万元。那时鞋厂有50多号工人,食堂、宿舍都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