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 管子日话 (1 / 7)
这几年老宋在**赚大发了。
老宋在**已经种了八年菜了。他之所以能在**屹立不倒,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他找到了一个好伙伴。对俄开放初期,有不少中国人到**来种地,可是能拿回去钱的没有几个。有的地块遭受了天灾,有的地块遭遇了病虫害,还有的地块比方说大豆丰收了,中方提醒俄方该组织机械收割了,可是他们却迟迟不着手收割。秋高气爽,天气干燥,豆荚被太阳晒得崩裂,野鸡再展翅一飞,掉到地上的豆粒不计其数。好不容易把收割机盼来了,工作不到两天半,收割机的某个零件坏了。当地买不到这种零件,他们要到大城市去买。一拖两、三天过去了。好不容易零件买回来了,收割机修好了,没干上两天,运大豆的货车又出故障了。如此反复,突然一场大雪,将几百公顷的大豆都埋在了雪下。
还有不少种菜的也赔得很惨。按合约,中方与俄方共同负责蔬菜的销售。可是中方公司很多是刚来到**,人生地不熟,根本联系不到买家,这样一来,销售的重担就落在了俄方公司的身上。俄方公司将菜赊了出去,没拿到现金,有的拿到了也对中方公司说没拿到。到了秋天,讨债是一件重要且令人头疼的事。中方根本找不到债务人,他们不是去度假了,就是锁头看门。好不容易你将他堵在家中,他也承认他欠你的钱,可就是没钱还,弄得你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有的俄方公司在春天投资时是“空手套白狼”,投资买燃料油的钱他没有,中方公司为他垫付;投资买秧苗的钱他也没有,中方公司还需为他垫付。到秋天一算账,俄方欠下中方许多钱。俄方还不上,就将债务推到了下一年。中方有心想撤回国内,可是他们知道,如果回去,旧账就永远也要不回来了。再说第一年建大棚、上机械投了许多钱,如果放弃合作,缺少俄方合作公司的帮助这些设施机械也无法运回国内。无奈之下,他们抱着幻想,继续同俄方合作下去,指望来年丰收,俄方能将债务还上。就这样下去,旧债加新债,俄方欠账的借条已将中方经理办公桌的抽屉快要塞满了。
也许是上天眷顾老宋吧,他第一年到**就遇到了现在合作的伙伴。俄方经理名叫拉丽莎,是俄籍朝鲜族人,有的中国人称呼这种人为“二毛子”。当年沙俄侵占中国领土,残杀中国人民,他们的野蛮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于是人们根据**人的外貌特征(汗毛长、体毛重)给他们起了一个蔑称,叫他们“**”,就像有的日本人称中国人为“支那人”一样。**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的乌克兰人、白**人、朝鲜人、吉尔吉斯人、阿塞拜疆人等并没有伤害到中国人。可是许多中国人没有能力将他们区分得太清,有时可能也没想那么多,自然而然地就衍生出了“二毛子”(朝鲜族人)、“白毛子”(白**人)、“黑毛子”(阿塞拜疆等亚洲裔)等不礼貌的称呼。
拉丽莎既有实力,人品又好。她每年春天都给老宋出钱作投资,秋天卖了菜老宋再把钱还给她。这种合作伙伴一百个中方投资者也遇不到一个。随着合作的深入,拉丽莎与老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互相信任,互相帮助,而且也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老宋能在**屹立不倒的第二个原因是他年年都能得到一笔“外财”。常言说:“人不得外财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老宋有个好朋友叫牛力山,在花江市农委对俄服务站工作。对俄服务站是北疆省劳转办在花江市下设的临时科室,主要工作任务是负责统计花江市在俄境内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的中国公司的规模、营利情况,分析其发展趋势。理论上该科室每年要到**去对涉农中国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与俄方政府协调工作,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基于此,省劳转办每年都要给花江市农委划拨80-100万不等的资金。
可是钱到了花江市农委以后怎么用可就由不得省里了。经过牛力山的引荐,老宋同农委的赵主任成了好朋友。他们想了个办法:由老宋出面,以他的名义在花江市注册了一个对俄小额贸易公司,虚构一些业务,这样农委就可以以扶持企业的名义将省里下拨的钱划到老宋公司的账上。再由老宋公司的财会虚构一些支出,这样,钱转了一个弯,就被老宋揣进了口袋。当然,老宋明白,这笔钱他不能自己吞下,他要拿出一部分分给赵主任和牛力山。因为中国人都知道一个道理:世上的钱不是一个人赚的。
老宋通过这种方式与农委合作已经有五年了,累计下来总共获得二百多万。当然,他还有一些间接支出。比方说,有的时候农委会组织一些干部以考察在俄境内中国涉农企业的名义来**观光旅游。他们到了**以后,每次都会来到老宋的基地,老宋免不了招待吃喝,然后陪着主要领导到海参崴的赌场玩上两把。赢了是领导自己的,如果输了,老宋当然不能让领导掏自己的腰包,他就替领导垫上。因为他知道,羊毛最终还是出自羊的身上。
今年老宋又新建了两座大棚。加上原来的八座,他总共已经拥有十座大棚了。新建的两座大棚里面种的全是大头菜秧苗。过几天,他会将一半秧苗移植到自己租种的田地里,另一半将会卖给附近的中国劳务团。
最近几天,老宋的基地上一直是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浇水的、起苗的、搬运的、装车的,各组人员分工有序,有条不紊地工作着。这些工人并不都是老宋农庄上的。其实老宋农庄上的固有工人只有12名,负责日常的大棚维护、冬季大棚取暖以及田间日常管理等工作。每逢生产旺季,老宋都要到五公里去雇临时工。这些临时工大部分都是来自黑龙江省的农民,他们家里耕地少,活不好找,于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办上一本护照,到旅行社弄一张商务签证,过境后就住在乌苏里市内专门为中国人开设的民房内。
这伙民工由两个领头的集中管理,他们是一对夫妻。男的名叫张强,今年年近五十,个儿不高,但长得挺敦实,黑灿灿的面皮。女的个头跟她丈夫差不多,身村偏瘦,长年戴着围巾。她的相貌算不上美,却也不丑,单眼皮透着三分精明,五分狡黠。一起干活的男女不论年纪大小,都称呼她为“大嫂”。
昨天有人给老宋捎信,说是卡缅那边吉林的劳务团要来拉五万株大头菜苗。老宋算了一下,至少得需要20名临时工前来助阵。他提前给张强打了电话,让他今天起早派20名工人过来起苗。
将近中午时分,费德尔农庄的司机谢尔盖带着于军和老张头儿来到了老宋的基地。其实他们很早就从农庄出发了,按里程三小时之前就该到了。之所以来这么晚,是因为路上被警察给劫了。
中国人的脑子很好使。可是任何事情都是双刃剑,脑子好使如果一“过”就变成了侥幸,或者说投机取巧。对俄开放之初,办旅游护照去乌苏里、海参崴很方便。到绥芬河的旅行社只要递上**,最晚隔上一天就能出境。按照**法律规定,真正的游客必须随着旅行团在导游的带领下统一行动,占市场的买卖人也必须白天守在市场,晚上在指定地点住宿,不许随意游逛。可是有的中国人想去莫斯科,他们或者办不下来签证,或者嫌办签证麻烦,有的也是有急事时间来不及,于是他们办一本旅游护照到了乌苏里,然后坐火车就去莫斯科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