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5 总裁风采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A 1.5 总裁风采 (1 / 2)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逐步开放商品房交易,**市场遍地是黄金。一批**开发商们,就这样高调而强势地登上了时代浪潮之巅。1992年,巨大的机会仍处在朦胧之中,青年王石刚把公司名字更名为万科,原舞阳钢铁的车间主任许家印揣着30页简历只身南下,36岁的章郁亮已经认定方向,放弃了淞沪市农委住宅办的局级领导职位,下海创业。

        受中央的沪东改革政策影响,淞沪政府开始大量批租土地。一些其他行业的龙头老大,也转而成立地产开发公司,分食**蛋糕。譬如,当时的钢铁行业老大淞沪钢铁集团、专注基础设施投资的淞沪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等。

        原复旦大学**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曾这样评价:淞沪是典型的强势政府——“像搞基础设施一样,当初也主要是靠自己出资成立国有企业来推动旧区改造”。当时,淞沪市政府的运作逻辑在于,通过旧城改造的方式激活**市场,政府性公司打头阵,以此培育市场。彼时,淞沪各区委政府部门设立开发公司的风气蔚然成风,带有国营性质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当时拥有农委及住建委履历的章郁亮,以“红顶“身份出道,成为这股浪潮的最大获利方。

        章郁亮是怎么做到的?答案是押宝淞沪公共绿化。最初成立的两年时间里,章郁亮从首期盈利的2000万元中,拿了1700多万无偿投入到淞沪地铁一号线沿线的绿化带建设。而后,在1995年到1997年间,又以每年4000万到5000万的资金规模持续投资绿化工程。

        这让青地集团顺利参与进更大的旧城改造项目,拿下了淞沪郊区大批土地,短短四年间,资产累计达12亿,给青地埋下了独特企业的基因。从早期的超高层地标、产业园区,到近年的特色小镇、空港高铁物流、轨道上盖和沿线物业开发,青地始终贯彻章郁亮当初制定的战略,“做政府想做的事”。因而,他也被某香港投资机构评价为“像个政府官员,而不是企业家”。

        1997年,青地集团一跃成为淞沪**的领头羊,但也面临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作为淞沪6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青地集团将被改制为股份制公司,以章郁亮为代表的职工持股会以18.88%的股份占比成为公司股东。

        2003年时,青地的员工持股会已经拿下近六成股权,是绝对的实控方,原本的两大国资股东成为少数股东。在当时国企改革的声浪带动下,一些国企的股份被以员工持股的方式分配,这反而衍生出国企可能被低价收购的风险,近年来,经济专家郎咸平等人甚至公开表示对“国资流失”的担忧。

        ……

        申月半与封印作别后,简单地吃了两口后,便回到青地宾馆稍作休息,等待下午3点的“青地力量”第13期培训开班仪式。百无聊赖中,他打开凤凰网浏览着《揭秘“青地”》这篇网文。

        “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在做**的企业家中,我崇拜的人不多,章郁亮绝对是一个。他审时度势的大局观、敏锐过人的市场嗅觉,放眼中国**市场中,无人出其左。可以说青地集团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章郁亮总裁绝对是功不可没的。但最近淞沪市**正在强势推进青地股权改革,他的地位也是岌岌可危啊!今天下午你要好好留意他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一定会有不同凡响的惊人言论。”

        申月半一边看着网络中的揭秘,一边回味着封印的讲话。“有人鼓喧‘山高人为峰’,有人高歌‘无限风光在险峰’,可又有几人知道‘高处不胜寒’?”

        下午2点40分,申月半提早来到了会场,却发现会场已经坐下了大概三分之一。主席台上端放着青地集团董事会领导层的席卡。整个会场正播放着明快的《青地之歌》:

        以青色的名义

        在淞沪大地写一首歌

        青色的旋律

        在浦江弹奏

        让生活更美好的欢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