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1章 和解 (3 / 5)
缺少父爱的张爱玲一生为情所困,爱而不得,终究无法圆满。成龙的女儿被媒体问到,会不会恨自己的父亲?“我没有感觉,因为我的父亲没有存在过,我不知道该怎么讲。”
知乎上有人问,有爸爸在家是什么感觉?点赞最多的回答是:”疫情这段时间,总是不在家的爸爸,像是一个久住的客人,全家人都对他客客气气的,仿佛大家在尽地主之谊。”
有太多的孩子没有感受过父亲的强大和温暖,却看到父亲人到中年的无能和脆弱。父亲的缺位是中国家庭无法言喻的伤,是成长路上最汹涌的恨意。
我们从小被问过最黑暗的问题就是,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如果爸爸和妈妈分开,你选谁一起生活?
这个问题潜意识传递的是爸爸和妈妈不可能是一样好,一定是有一个人要比另一个人好。这一直在是个选择题。
所以我们选择非“爱”即“恨”,潜意识里套用了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型,因为这样更加容易得出结论。
而中国的父亲大多不擅于向子女表达爱,在母亲长久的暗示里,对父亲的感觉渐渐的过滤成了“恨”,而我们也不给对方反驳的机会,这注定是一场没有悬念的博弈。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爸爸每周陪伴孩子低于12小时,就被取消爸爸称号,你是支持还是反对》,傅首尔妙语连珠,逻辑缜密的对爸爸进行了360度无死角的声讨,果断将观众的投票从39票拉到75票。
傅首尔问自己的儿子,儿子说他不支持这个决定,“我不敢,因为我怕爸爸做不到,我就没有爸爸了。”
再严谨的逻辑在情感面前,瞬间无力。在惯性思维里,我们也默默表态,愿意用爸爸的“无能与缺位”来成全**“辛苦与伟大”。而对父亲的认识和理解却关乎我们一生的幸福。
倘若我们早已给父亲贴上了不好的标签,接下来,父亲失去了所有表达爱的契机。而我们也将一直带着这些“罪名”,不停为自己开脱,辩解。老友一直对父亲记不住自己的生日怀恨在心,她认为这是父亲不爱她的表现。
国外的一档父亲节的节目,记者在街头采访了10几个爸爸,看看他们对孩子了解多少。几乎所有被采访爸爸都不知道孩子上几年级,生日几号,甚至连小女儿和大女儿的瞳孔颜色都分不清。
那一刻,她发现自己不是例外,恨意开始减少。“恨”也有时候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然而父亲,对于孩子的爱,其实从来都不比母亲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