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3 / 1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章 (3 / 13)
        这首诗几乎纯属白描,只有“虚室有余闲”暗用《庄子》“虚室生白”之语,虚静的不仅仅是居室,也是诗人的内心,体道的光明正从这虚静中油然生出。诗语没有半点滞涩,一路贯穿下来,有大开大合、所向披靡的感觉。

        再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虽然自幼贫苦,但毕竟是世家子弟出身,又一向以读书为业,自然不是一名合格的农夫,所以躬耕归隐的日子并不易过。在南山下种豆,结果稗草丛生,豆苗没长出几株,但诗人不以为意,清晨便去锄草,入夜才荷锄归家。劳动虽然辛苦,诗人的心境却好,所以才会以玩赏的心态写出“带月荷锄归”的句子。这一路上,道路狭窄,草木杂生,露水打湿了衣裳。衣裳湿了倒不必惋惜,“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节操就好。

        八句诗明白如话,诗人的生涯与操守皆如在读者目前。这样的诗,自然称得上“不隔”。何止不隔,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专论五言古诗,其中有盛赞说:《归园田居》五首诗成为楷模,后世各大名家无不受其孕育;它们应当与《诗经》同列为经,岂止是一般意义上的诗歌呢。

        |2|

        谢灵运与陶渊明的人生轨迹几乎可以说判然两途。

        谢灵运出身于真正的名门望族,是最有资格为“旧时王谢堂前燕”生出感怀的人。谢灵运的祖父就是指挥淝水之战的东晋名将谢玄,于是爵位、人脉、家世,一切令人艳羡的政治资本仿佛一股脑地强塞给他似的,优异的遗传基因竟然还给了他盖世的才华,使他比今天的韩剧男主角还要完美无瑕。这样一个人不早早地自恋成狂,简直是没可能的事情。

        谢灵运就是发光到这样的程度,就连自恋也给我们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他说天下才华共有一石,已故的建安诗人曹植分去其中八斗,自己分得一斗,天下名人共分剩下的一斗。这便是“才高八斗”一语的来历。可想而知,曹植如果和谢灵运生活在同一时代,后者断然不会这样慷慨大度。再自恋的人也不会忌妒古人,对古人的推崇甚至也是他们表达自恋的一种曲折委婉的方式。

        东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十八岁的谢灵运袭封康乐公,这是古代五等爵中最高的一级爵位。义熙元年(405),谢灵运出任琅琊大司马行参军,年仅二十岁的他既是达官,又是显贵。若不是发生了改朝换代的大事件,真不知道还有什么缘故能够让这位青年才俊稍稍低调一点呢。

        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刘裕篡晋称帝,改国号为宋。统战工作是必需的,前朝遗老遗少都要有一些或升或降的安置。谢灵运从康乐公被降为康乐侯,这对他而言真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刘裕是个很聪明的人,深知对于那些根深蒂固又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既要拉拢之,又要削弱之。谢灵运没有陶渊明那样的气节,很愿意为五斗米折腰,无奈新朝的权要岗位总要留给新贵,这真令他愤愤不已。而他的心态既然出了问题,刘宋王朝对他的猜忌自然也就一天重于一天了。谢灵运终于被贬出中央,外放为永嘉太守。

        赴任之时,有邻里相送,谢灵运写有一首《邻里相送至方山》,很有一点以诗明志的意思: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注释标题祗(zhī):恭敬。皇邑:首都。瓯越:代指永嘉。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