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八章 (4 / 4)
《暗香》《疏影》历来在词坛上得到的待遇,一言以蔽之,就是“交口称赞”。南宋词家张炎《词源》甚至称这两首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其他人的评价纵然达不到这样的极致,但赞美之词总是源源不断。而王国维竟然说这两首词“无一语道着”,即没有一句话能得梅花之神理,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观点了。
当然,还有一位比王国维更加离经叛道的人,那就是胡适。胡适以自己的文学标准编选了一部《词选》,其中对姜夔有这样的评语:“他的词长于音调的谐婉,但往往因音节而牺牲内容。有些词读起来很可听,而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如他的《暗香》《疏影》二曲,张炎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词源》)。但这两首词只是用了几个梅花的古典,毫无新意可取。《疏影》一首更劣下,故我们都不采取。”
王国维可以说是立于传统词论与胡适新说这两极之间。胡适鼓吹白话文,倡导白话诗,最反对文绉绉的语言,认为凡是文绉绉都不是鲜活的。其实在这一点上,王国维的看法应该说与胡适很相近,只是不曾走到胡适那样的极端罢了。
|6|
“江边一树垂垂发”,语出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也是咏梅诗的名作之一: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诗题中的裴迪早年在终南山做隐士,与王维有许多诗歌往还,晚年入蜀为幕僚,成为杜甫的诗友。蜀州即今天的四川崇庆,裴迪在蜀州东亭送客,适逢早梅开放,因之思念杜甫,作诗相寄。杜甫以诗作答,便是这首《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时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尾,安史叛军气焰正盛的时候。
首联以何逊比裴迪,说蜀州东亭的梅花摇动起裴迪的诗兴,正如当年扬州官舍的梅花摇动起何逊的诗兴一般。颔联叙说相思,亦点出乱世之中人生的不由自主。颈联说幸而裴迪不曾折梅相赠,否则只会令自己徒兴岁暮之悲,徒惹乡愁缭乱。尾联是说就在自己所住的浣花溪畔也有一株梅树正在开花,每天都会绽开一些白色的花苞,仿佛在催人头白似的。
尾联中的“垂垂”一语正点出梅花的特色:梅花开时往往呈现下垂的样子,吴防《雪梅赋》有“冷雪之垂垂”。这正是最能为王国维所欣赏的修辞,倘若他单独评价这一句诗,应该会说它“得梅花之神理”吧。姜夔《暗香》《疏影》却不曾写出这样能得神理的句子,所以王国维才会批评说“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等句何如耶”。
在王国维的观念里,咏物诗词必须“得其神理”,否则无论写得多好都当不得第一流的作品。在这一点上,王国维与前辈词家的评价分歧其实在于标准的不同。若以常州词派的“比兴寄托”“深美闳约”为标准,《暗香》《疏影》理当君临天下,远远将杜甫的“江边一树垂垂发”甩在后边,但如果以“得其神理”为终极标准,王国维对上述诗词的评价与排序自然也无懈可击。当代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有很多纠结,实在是因为人们太习惯以单一标准来评价一切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