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八章 (2 / 4)
        姜夔在石湖别墅里填词度曲,为全新的音乐填出了两首全新的词。范成大把玩不已,使乐师与歌女演练娴熟,将音节谐婉,以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语为之取名为《暗香》《疏影》。姜夔词下小序记载因缘说:“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伎肄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这两首词连环成章,以《暗香》开始: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这首词通篇白描,只有“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用到一则掌故。何逊是南朝萧梁时代的文人,一生沉沦下僚,基本上都在做着幕府书记的工作。梁武帝天监年间,建安王萧伟出镇扬州,何逊以书记官的身份随行。扬州官廨之外有梅花一株,何逊日夕吟咏其下,写下一首《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后来何逊随调洛阳,竟然每每犯起花痴,对扬州的那株梅花日日思念不已,只有递交申请,希望还能派自己到扬州任职。苦心人终于如愿以偿,待何逊再到扬州的时候,正值梅花盛开,何逊在花下彷徨,再也不忍离去。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何逊也许生了一点心理疾患,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不可理喻的偏执,使何逊的名字成为与扬州、梅花密切相关的一个文学语码。及至杜甫咏出“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何逊的名字便再也摆不脱扬州与梅花的纠葛了。

        其实六朝年间的扬州并非今日的扬州,其治所在建业,即今天的南京;何逊花痴的故事亦未必属实,很可能是出于宋人的假托;《扬州法曹梅花盛开》很可能原名只是《咏早梅》,与扬州并无干系。比较可靠的史料其实只有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引《三辅决录》所谓:何逊在扬州时看到官梅盛开,为赋四言诗,人们争相传写。但考据上的焚琴煮鹤从来不会影响到文学上的将错就错或明知故犯,何逊的故事就这样深入人心,在诗词的世界里早已不容任何更改。

        |3|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开篇道出怀旧的基调:今日的月色一如往日,我亦如往日在月光下,在梅花旁,吹响横笛。不知是月色、梅香抑或笛声,“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使玉人不顾寒意,上前攀折梅枝。(这一句里的“与”字不是连词,而是表示“亲近”的动词。)词人以何逊自比,“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年华老矣,已不再能够写出吟咏春风的诗句,“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只因为这梅花太美丽,冷香太醉人,我才勉强提起老去的诗笔。

        攀折梅枝,寄给远人。当年陆凯在江南时,恰逢有使者即将北行,便托使者带一枝梅花给北方的友人范晔,并附诗一首:“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但此时“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路途太遥远,天气太冷冽,纵然折下梅枝,又能够寄往哪里?于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翠色的酒樽里盛满酒浆,好似眼眶里噙满泪水,对着梅花的红萼默默思念远人。“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永远不会忘记当初携手西湖,看千树梅花盛开。“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梅花在风中片片吹落,往昔共度的美好时光也被岁月吹成了往事,不知道何时再能开遍梅花,何时再能与你重逢呢?

        |4|

        《疏影》从另一个角度吟咏梅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