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八章 (1 / 8)
第二十八章
冯梦华《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谓:“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余谓此唯淮海足以当之。小山矜贵有余,但可方驾子野、方回,未足抗衡淮海也。
|1|
冯煦,字梦华,号蒿庵,江苏金坛人,约略与王国维生活在同一时代。
传说冯煦的母亲在分娩那天梦见有一僧人拈花入室,这便是冯煦取字梦华的来历,与梦笔生花的典故无关。但冯煦偏偏有一支生花妙笔,年纪轻轻便以词赋知名,成为江南才子中的佼佼者。无奈他不擅时文,以至于科场蹭蹬,直到四十五岁那年方才考中进士。那已经是光绪十二年(1886)了,历史的飞车正向着辛亥革命风驰电掣,只是梦中人依然毫无所觉。
冯煦中举堪称实至而名归,所以胪唱之时,慈禧太后以“老名士”呼之。一旦跨过科举的门槛,冯煦的仕途便顺遂到令人咋舌的程度,一路升迁至安徽巡抚,这已是真正意义上的封疆大吏了。
也许要应一下物极必反的规律,冯煦终于因忤旨受黜。但一切的陟罚臧否忽然都不重要了,随着辛亥革命的发动,王纲解纽,冯煦由朝廷重臣转眼间变成了前朝遗老。冯煦的卒年不可确考,但大约与王国维同时。
|2|
冯煦在词坛上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编选了一部《宋六十一家词选》。
清人很喜欢编辑词选,因为选本最能够反映编选者的审美主张,最容易借此而开宗立派,扩大声势。如康熙年间,朱彝尊编选《词综》,为浙西词派打下半壁江山;嘉庆年间,张惠言与其弟张琦编选《词选》,当时虽只是一部私塾教材,后来却因此而兴起了一个常州词派。
选择即判断,这个道理适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衣着,一个人为什么会这么穿而不是那么穿,为什么会这么搭配而不是那么搭配,这都是个人审美趣味的鲜明体现。同样,选择即放弃,你选择了这一件衣服,也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其他的成百上千件同类的衣服。
我们从穿衣打扮的时尚里可以看到一个颇为明晰的行为规律:文化素质越低、审美趣味越差的人,越容易受到流行风尚的影响,成为风尚的追随者;而文化素质越高、审美趣味越好的人,越会有自己的主见,超脱于流行风尚之外,其中出类拔萃者甚至试图以一己之力创造风尚,引领新的潮流。
每个时代的文学风尚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以诗词而论,大众审美趣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被流行选本塑造出来的,而每一个选本,莫不体现着编选者的个人趣味和个人目的,以及个人的各种判断和各种放弃。从历史上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里挑选几百首出来,编选者的水平越高,选本的个人色彩也就越浓,不同选本之间的差异也就越大。
而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不为开宗立派,而是更加着意于为宋代词坛创建一幅缩略图。换言之,冯煦的客观视角更强,于是《宋六十一家词选》便有了现代词选的端倪。冯煦以明末藏书家毛晋的《宋名家词》为底本,将毛晋选录的宋代六十一位词坛名家悉数收录,只是大大缩减了篇幅。《宋名家词》选录宋词七千余首,实在卷帙浩繁,一派藏书家的风格,冯煦精选至一千二百余首,实用性显然要强出许多,而且特地以不偏不倚的姿态突出宋代词坛的多样性。当然,纯粹的客观视角是不可能的,而冯煦在词选序言中的见地更不尽得到王国维的赞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