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 (2 / 3)
这九个字仅仅描绘了一幅画面,看似纯粹的客观写实,却传达出了深沉而复杂的意思和情绪。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幅画,并且给这幅画起一个题目,我们可以用纯然描绘情绪的“茫然无措”一词。
|3|
林逋《点绛唇》一出,使无数英雄竞折腰。鲜有填词的梅尧臣跃跃欲试,交出一首《苏幕遮》,即上一章介绍过的那首。欧阳修也不甘人后,随即交出了一首《少年游》: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首句点出凭阑远望,满眼春光。所谓“阑干十二”,“十二”是虚指,形容阑干曲折回还。中国传统的数字用法有几种特例,如三、九、三十六、七十二,常常都是虚指。“三思而行”如果翻译成英文,应该用英文习语中的“thinkittwice”,而不能译成“thinkitthrice”。巧合的是,英语里表示“三次”的thrice也指“多”,比如“athrice-emptyphrase”,意思就是“纯属空谈”。
“十二”也是一个特殊的数字,是所谓“天之大数”,这是从天文学上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而来的。周代制礼中,天子的服装、仪仗等,常常会出现这个数字,哪怕是送礼,上等礼品数量的最高定额就是十二,超过十二件即为非礼。
“十二”还有仙家的意味,如仙人居所是“五城十二楼”。李白为了写诗押韵,颠倒词序说:“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红楼梦》所谓金陵十二钗也有同样的仙家含义,十二名人间女子皆为天上仙子的化身。
“十二”与“阑干”的关系确立于江淹《西州曲》“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后来李商隐写《碧城》组诗有“碧城十二曲阑干”,便是由此而来的。所以这样的语汇已经演变为诗词套语,欧阳修只能写“阑干十二独凭春”,而不能写作“阑干十四独凭春”或替换成其他什么数字。也正是因为诗词套语承载着历史上的文化积淀,便使得许多诗句如“阑干十二独凭春”一般载有一些字面以外的含义,但这些都不是诗人的实指,而是要靠读者去仔细体会的。
倚阑远望,只见“晴碧远连云”,碧空之下的平原,芳草无际,绵延到辽远的地平线上。因此景而生此情:“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这是华彩的一句,“千里万里”是空间,“二月三月”是时间,“千里万里,二月三月”,就在这简单的重复当中,让读者感受到一个从千里到万里、从二月到三月的“行程”,叠字的音色同时使人感觉到时间如同车轮般单调、跌宕、绵绵无尽。如此简单的字面,却创造出了如此上乘的艺术效果。《人间词话》第四十章讲“隔”与“不隔”的区别就以这句词为例,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下阕“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这是词的特殊语序,实则是说“谢家池上的吟魄与江淹浦畔的离魂”。《人间词话》第四十章说这句话“隔”,用典太深。
用典已经是“隔”,何况用典太深。但这似乎是一种过于苛刻的批评,因为“谢家池上”和“江淹浦畔”都是很常见的典故。“谢家池”是谢灵运的池塘,谢灵运正是登上了这座池塘旁边的小楼才吟出那句千古传诵的“池塘生春草”;“江淹浦”取自江淹《别赋》中的“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两则典故都与春草有关,后者更点出了送别的意思。
用典到底深在哪里呢?因为若仅仅从“谢家池上”想到“池塘生春草”不仅是不够的,而且会产生错误的情绪关联。“池塘生春草”一句本身有一种生机盎然、造化自然运任的感觉,所以字面虽然普通,却传为千古名句。但欧阳修这里所取的并不是这层意思,而是一个更大的背景:谢灵运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受到政治新贵的排挤,被迫出守永嘉郡(今浙江温州),政治上远离中央,个人感情上远离家乡,心情郁闷,进退维谷。这个“远离”才是欧阳修的取意所在。我们只有这样理解,整首词在情绪上才是贯通的。但这个联想实在有些曲折,实在算得上用典过深了。
结尾“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情绪紧承上文,是说“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已经足够令人郁闷,更何况黄昏疏雨点点滴滴,更惹起对远行之人的思念。
|4|
三首咏春草词都是一时之佳作,太难分出高下,但总还是有人想要强做区别,如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有评论说:欧阳修的《少年游》不但超越了林逋和梅尧臣,即便放到唐代温庭筠、李商隐的文集里也足以乱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