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举义弱不了华夏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举义弱不了华夏 (2 / 3)
        张立新这个时候也没有闲着,同样按照尽可能贴近实战计划的要求从众人已经垫好松软土堆的地方沿着一根木杆向上攀登,一直攀登到了两丈左右的高度之上。并且用弓箭进行补充性的修正测试和试射,并练习在这种情况下观察和向敌隐蔽射箭的方法。

        随着张立新用一直做为信号标记的无簇箭矢进行示意,已经完成发射准备的投石手已经纷纷竖起白色十字星旗表示准备准备完成,没有问题。

        随后:摸黑到预定位置上摆放了足够稻草的人返回之后,张立新迅速用直接射向几个发射架更近的无簇箭杆示意展开发射!

        就这样,四名全身披挂、背负很重陶弹袋的年轻人几乎在同一时间用尽全力将双臂挂上了投石机前段的丁字形横杠,双脚完全抬起,靠体重的力量下压投石机杠杆。装好特制陶弹的瞄准手则松开了挂钩,十二枚一斤重的陶弹在夜幕中挂着呼啸的风声飞向了目标。并在摔碎破裂开来的时候将里面装着的带着红光的木炭摔的火星四射飞舞。

        早就在目标位置上布置好的干燥草料在这火星飞溅之下很快就燃烧起来,瞬间照亮了目标位置附近的不少景物。

        紧接着,投石机还有操作投石机的二十个人再也没有多少顾忌的装弹、投弹,遮风竹管内一柱估摸只能燃烧两分半左右时间的短香接近烧完的时候,投石器包括事先准备好的一次已经完成了十六轮投射,打出三百多枚陶弹。

        当在张立新的带领下人们在目标区域附近点燃篝火的时候,看到的是目标区域附近一片狼藉,纵向三丈、横向十二丈左右的区域内。当做靶子的“大劈柴”大多数都被砸破了,还有一支被捉住并放在木箱子里野狼虽然没有被砸的当场毙命,也被透过木板的陶弹砸的骨断筋折奄奄一息。。。

        九十米的抛射距离上,相当于一个顶尖人类个体投掷**的能量威力的石弹,砸在目标身上的效能,其实在张立新看来对于一些披甲持盾身着板甲的重防护目标是并不可靠的---除非使用标枪或接近一斤攻击面积更小的铅弹。

        然而如果以破重防护目标为标准,毫无疑问会降低杀伤输出和效能。张立新并不相信:诸如河间中屯卫千户所这样的目标会如明朝前期的“口外兵”一样拥有那些冷兵器时代顶级防护的重步目标。何况匮乏的叮当响的自己这支队伍从火药到铅弹都根本没有多少。

        张立新此时对聚集起来观察攻击效果的众人说道:“大家可能在家乡的时候见过打群架,或者械斗。真实战阵或实战中的人不可能如群架或械斗那样为了壮胆往往都是人挨着人。为了方便施展长兵和骑兵进退自如,方圆一丈左右一个人的散阵算是比较松散的了。即便遇到的对手是这种散阵般的密度,一个人的投影大小按照折算等同方圆三尺左右来计算,我们在一炷香的时间内打出去的陶弹就能重创三十多个人。在短时间内杀伤三十个人,那我们大概率就可能挫败上百人--哪怕这些人近身的技艺高超,拥有火器或者弓箭。以后我们的投石机不止一部,就算不换成铁弹或者铅弹,也能在几个呼吸的时间内挫败百人,甚至在一次战斗中对抗几百人了。只要拥有严格的纪律和训练,这就是我们众人所能爆发出来的实力和战斗力。”

        这样一来,虽然类似王巍、程海等有一些军旅经验和常识的人能感觉到其中有一些过于理想化,可是这些天来在大多数人心中所存在的那种紧张却不在了。

        随后半个月的时间里,这样的实战演练一共又进行了十五次之多。演练中不仅让人们在夜间操作投石机的技巧更为娴熟了,还学习了如何利用简易制作的炊车进行做饭、在夜间挖用于临时掩蔽的掩体。乃至遇到危机的情况应该如何分散隐蔽乃至转移。

        因为还要进行一些鼓舞士气、政治宣教、讲故事之类的活动,白天的劳作量有所减轻。可即便如此,因为有了小心翼翼制作第一件投石机的经验,郭木工带领队伍内选**的几个还算能帮忙的帮工制作体重配重投石机的速度明显快了一大截,大概只用了原来一半左右的时间就制作出了第二部投石机。

        当对很多事情都开始轻车熟路,特别是几个帮工做最简单的活计也不那样外行之后,其余九天的时间内竟然制作出三两经测试合格的体重配重投石机来。

        随后这十五天的时间内,张立新却没有“珍惜劳动果实”的打算。除了那十五次演练之外,一共还进行了二百次不同配重标准、不同投石机杠杆架设位置的演练。让投石机在一定范围内连续精确的攻击不断移动目标、更近或者更远位置上目标---如十六丈或者百步左右更远距离目标的能力也有了参考的基础。

        当然,即便是拥有了这二十多天的准备,进攻河间府中屯卫千户所那样如同像样城池一般的目标,就凭手下这些人也完全没有把握。最主要的是身边这么点儿人,根本没有把握把对方大部分人吸引到城头或者城角所需要的位置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