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洛家有子名汉升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洛家有子名汉升 (1 / 3)
        大汉是大陆上武力强极一时的国家,自洪武圣祖从微末之中而起,在经历了与各邻国之间的数次攻伐中,因赖以军队强悍,指挥得当,最终得以立国。向天下宣诏国号为汉,年号洪武,并兵甲十三道,设有司治其所。得延国祚至今己五百年。如今大汉正值光武时期,光武帝李易内修文治,外练强兵,使得内强外服,在中洲诸国中称雄,每十年一次的朝会,甚至连大周王朝中的势力都有人来朝。

        大汉之中盛行世家制,官员之中,多数为世家子弟。每个世界有固定的地盘,这是当初圣祖皇帝为拉扰世家势力而许下的。最初有张,萧,曹,陈四大世家,在当时可谓是一方诸侯。在辅助圣祖建国后,天下十三道,四个世家独占五道,分为宁南道,临京道,山北道,平西道,东成北道。其中萧,张两家最为显赫,萧家独掌临京道军政之事,而张家则是山北道,两家除掌自己的一道外,还共同兼有东成北道的行政之权。临京与在京都相辅相成,东成北道则是大汉与娄烦的接壤处。偶有争斗,但也在两国的贸易中略显繁荣,十三道中排名第七,为大汉每年赋税贡献不小。

        经过这几百年的发展,世家之治更显根深蒂固,甚至出现其中只知节度不知皇帝的局面。各世家之中也牵连很深。萧家祖先曾是开国宰相,受封世袭文侯,是汉初诸侯之首,张家祖先则受封世袭留侯,赐金万余,荣宠不下萧家。曹,陈二家则略比不足,但曹家也曾被世袭平阳侯,陈家则是世袭献侯,各掌一道官员升迁。

        虽在奏表中是请求天子策封,但这只不过是一些过场罢了。天子怎么会去得罪这些世家呢。若动了他们,不知这传承五百年了大汉不知会是怎样。但这大汉早不是五百年前,需要暂借世家的力量。

        大汉之人,若要为官,一是进世家,经世家推荐而在各道中谋职;二则是经各道御史于各道中推荐,各府长官亦可向御史推荐,经审查后一举向京都推举,再由京都谅才而置。但这其中之人,亦多是一些小世家之人。

        大汉除四大世家外,还有数十个小世家,小世家之中虽无大世家那般显贵。但先辈亦是在开国之中有着突出贡献的,也是封侯的存在。但虽是封侯,却不世袭,只有家中之人出现军功可封侯或在文治方面使得百姓心悦才得以恢复往日荣光,所以这数十世家之中,兴衰往替,不计其数。

        寒门之人要想为官可谓十分之难,可每道之中却也未少寒门之人。他们中大多靠文治,武功,也有不少是靠攀高枝。这其中之意,大家早心知肚明。

        这一世大汉之主是光武帝,十六便承帝位,十七宣告大赦天下,并下诏令各道选贤才进京都,有才者可于各道府自荐,亦可于京都选贤馆内答策论。这也是当今大汉的盛事,每三年一次,每次都云集十三道文人才士,莫不热闹。这策论限时二柱香而作,成之后,各张其作,待选于而投天屏之上,这天屏说也奇妙,乃是阵法所构,可囊括整着京都,原是护国大阵,不知是何奇人,竞能显出这般神奇。凡选投天屏正中者,必当第一。由中及外,则渐下矣。凡选上天屏者,策后自有小文介绍其身世,别国良子,官宦子弟,寒族士人自有分说,但上屏之论当是良策。

        历年之来,数千寒士以此为入仕之道。连各国也有不少来人。其中多次,头名还是他国之人,曾记一年那头名便是朝歌成西郡郡王之子连雨,连季同,那天大汉士人自言羞愧,周围各国却更加提防大汉。那连季同还因而得授元卿,这可是是殊荣,五百年来大汉士子中得此称号不过数十,无一不是天屏策论首,但得之天屏首却未必得此号。

        那便是皇帝初登之年,由此可知这位皇帝的心胸。虽离今己有九年,但那场景,仿若眼中啊!

        “今年不知谁会高中”这来京都之中都在猜测,每次的策论之前,必少不了文人雅士间的相会,应答。走在这街边,随外可见两人或一人聚一处而辩,只见那人刚说一句,便有人立答之,那人答毕,一人又起。往复如是,若是那执手斧兵士在此,恐得落个“死于全尸”可若是那战场上,这可得交换了。

        策论之期己到,皇帝己与各世家相坐于馆楼之中。这馆楼高三十丈,只稍低皇宫,若不是特批建筑,敢建如此高楼。

        见那士子们在闻题意时便俯身思该策如何写下。惟一个独特,案前与他人并无特异,只见那人倒于案上,笔未梳,砚未研,未到半刻,便听鼻声起。

        周遭才子视之,皆隐笑。那监守之人,见那人模样,也不多怪,只想到“这天下瞩目之事。难免有人滑众取宠,此等行径,恐为博个“名”以后可如何吹嘘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