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共鸣控制训练 (5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 共鸣控制训练 (5 / 6)
        艺术语言表达采用以口腔共鸣为主、以胸腔共鸣为基础的声道共鸣方式。

        (一)声道共鸣

        声道由发音器官构成,像一个由风箱、管子、阀门和腔体组成的空气装置。肺就是一个活动的风箱;气管可看做是管子;声带,双唇、舌、软腭都像是一个个可活动的阀门;而腔体有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当作为“风箱”的肺受到挤压时,气流通过气管这个“管子”到达喉头。喉头就像一个可上下活动的“塞子”,喉内的声带就是第一道“阀门”,在气流的作用下振动发声,或者不振动发声只控制气流的强弱。而喉上面咽腔、口腔、鼻腔在双唇、舌、软腭这三道阀门的控制下,分别对喉产生的声音中的某一频率起共鸣加强作用,并形成网络共振体系,进行协同,多层次的共鸣,使喉原音发生变化得到扩大和美化。

        (二)以口腔共鸣为主的共鸣特点

        口腔是人类语言构成的重要场所,是形成语声的最主要的共鸣腔。清晰、圆润的字音是咬字器官吐字后经过口腔共鸣而产生的。口腔主要提供泛音共鸣,如果能够出色地运用它,那么字音的清晰、饱满,音色的明亮、圆润就有了保障。但也要注意,口腔不要开得太大,口腔共鸣并非越强越好,要适度,不然会使泛音贫乏,字音模糊不清而产生“音包字”的现象,影响字音的清晰度。作为语言艺术工作者对口腔共鸣的运用要灵活,要根据节目的形式、内容、对象、场合进行变化,调节共鸣的比重。

        (三)以胸腔共鸣为基础的特点

        胸腔共鸣也叫“低音共鸣”,它起“基音”的作用,决定发音的音高。其特点为浑厚、结实、有力。在影视作品创作中,演员一般都采用自然声区(即中间偏低一点的)来进行角色的塑造。因为这部分共鸣作为“底座”,声音就不会虚、飘,会显得扎实、圆润、宽厚一些。对于女声来说,声音偏高者居多,尤其需要加强胸腔共鸣,使单薄的声音增加一些色彩。但是要注意胸腔共鸣的运用也要适度,胸声过多会使声音发闷,影响字音的清晰度。

        二、共鸣控制的感觉

        由于艺术语言发声采用的是声道共鸣的方式,从感觉上有一根弹性声音柱,从小腹拉出来经胸部垂直向上又经口咽部转而向前,沿着上腭的中纵线流动,“挂”于硬腭前部,透出口外。

        这时候脊背直而舒展,颈前部肌肉放松,保持咽管通畅。胸部放松,吸气不要太多,吸气太多不好控制,容易感到胸口憋,声音出不来,不利于胸腔共鸣的调节。胸部放松的时候能感觉到胸部的振动感,声音像从胸部响点透出来。当声束经口咽出来的时候,要适当打开后槽牙,感觉上下牙没咬在一起,下颌能灵活地运动,这样声波才能通畅地到达口腔,并沿着上腭中纵线前行,向硬腭前部流动冲击,使声音挂在硬腭穹隆处,再流出口外,声音听着明朗、润泽,发音也省力。但是共鸣要调节好,首先要调节好气息,气息控制直接影响共鸣的运用。比如,高泛音共鸣需要小腹对气息的控制较紧,加强气息的密度和压力。低音共鸣虽然也需要一定的气量,但小腹的控制却可以稍松弛。中音共鸣虽较省气,但也需要一定的密度和流量。因此,要调节共鸣,就要先调节好气息,气息调节顺畅时,共鸣往往较充分。

        三、共鸣控制的基本训练方法

        (一)胸腔共鸣练习

        1.用高、中、低三个声区发单元音uü的延长音,体会上下贯通的共鸣状态,及不同声区胸腔共鸣的强弱。尤其是发ü音时把手放在胸前,可较强地体会到胸腔振动的感觉。

        2.发上声字来体会胸腔振动的感觉,发慢一些。如“米”m“海”h?i。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