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儿化韵训练 (1 / 1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儿化韵训练 (1 / 15)
        儿化音在诗歌与词曲创作中虽早已被广泛应用,但在理论归属上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纵观唐、宋、元、明、清历代旧诗韵、旧词韵、旧曲韵,《切韵》二百六十辙,《广韵》一百零七辙,《中原音韵》十九辙,汉语语音的韵律由繁到简本是好事,但是《北京音系十三辙》将“日、儿”划归在“一七”辙里显然是不对的。因为翘舌音“知吃诗日”与舌面音“机期希衣”混淆不在北京,而在福建和粤语区。既然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就不能把“日、儿”音混同在“一七”辙里,无形中为推广普通话制造了理论上的障碍。宝寅老师认为二十辙最完整,起码也要有十五辙,才能基本上概括所有汉字语音(将儿化音统称二姨儿辙)。

        普通话的儿化现象主要由词尾“儿”变化而来。这种语音现象就是“儿化”。

        “儿化”中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口语中处于轻读的地位,长期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读而产生音节,前面音节里的韵母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叫“儿化音”,以及“儿化”跟“儿字”的区别,儿化音是卷舌音带来的音变,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原本两个音节的两个字,儿化后变成另一个不同于前两个音节的新音节,即改变了原本的读音。而儿字音,则是在词句中“儿”字的正式读音er,并不改变前面字的原本读音。

        我们把这咱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称作“儿化韵”。儿化韵音变规则是:

        儿化音变的基本性质是使一个音节的主要元音带上卷舌色彩,(一是儿化韵的形容性符号,不把它作为一个音素看待。)儿化韵产音变条件取决于韵腹元音是否便于发生卷舌动作。

        1)儿化音变是从后使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尾音)发生变化,对声母和韵头没有影响。

        2)丢掉尾—i、—n、—ng。

        3)在主要元音上(主要元音是i、u时除外)加卷舌动作。这些主要元音在爽数变为带有卷舌色彩的央元音ar和er。

        4)在主要元音后面加上。包括原形韵母5个:i、in、ing、u、un。另外,儿化时舌尖元音和后加上一个,实际读音是用替换了原来的韵母。

        5)后鼻尾音韵母儿化时,除丢掉韵尾外,往往使主要元音鼻化。

        普通话39个韵母,除本身已是卷舌韵母的外,理论上都可以儿化,但口语中韵母(把后看作是的省略。认为“瓮”可以儿化比较勉强)未见儿化词,实际只是35个韵母可以儿化。

        儿化韵两大系列:ar系列和er系列。

        儿化韵ar系列共分3种:ar、iar、uar.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