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稳定不拖后腿的大后方亦是取胜关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三章 稳定不拖后腿的大后方亦是取胜关键
        当然在李世民而言,那种重新上ZHAN场,冲锋陷阵的冲动,只是一种理xing之外的东西:昔年刚猛无俦的小秦王就因每ZHAN必前而为人诟病,这身为皇帝一guo之君,更无冲锋陷阵的可能。何况这双线作ZHAN,对于目前的大唐的经济确实是一大挑ZHAN。这大后方的稳定的重要xing,毫不逊se李靖、罗士信他们在前线的拼杀。

        两LU大军近乎二十万兵马的吃喝调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此李世民想尽一切办法筹措粮草资金,以作调度。

        万幸的是天空作美,前两年大唐风调雨顺,没有任何水旱之灾,各地都出现大丰收的qing况。征收上来的粮草还能够应付调度,不至于陷入无粮之境。至于银钱,也是尽力征集,为此他这个皇帝甚至亲自接见了大唐第一巨富郑凤炽,从他那里筹措到不菲的资财。

        “房相、杜相,你们说辽东应该派谁去治理较为妥当。”李世民刚刚收到罗士信的八百里加急,得知了辽东潜在的忧患,以及他不及时进兵的因由。辽东是中guo领土,虽然较为偏远贫穷,但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在不好也是中guo的领土,没有任何道理嫌弃。

        房玄龄道:“臣下认为义兴郡公最为合适。”

        “舅父啊,他确实是个人选!只是他刚从蜀地归来,又让他去辽东坐镇,实在有些不妥!”李世民认可的点了点头,他口中的舅父正是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他是最早看出李世民才华干略的人物。一手撮合了李世民与长孙皇后这对千古liang配的婚事,也是坚定不移的秦王党一员。历史上玄武门之变。因为李世民手上的兵力不足,他借用职位之便将在押囚犯。发给他们武器,并与他们赶到芳林门,配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因此获得大功,成为唐朝的宰相。

        不过因为罗士信的存在,李世民一大早就定了胜局,很多因为玄武门之变而立大功从而崛起的人物都没有获得这从龙之功,高士廉亦是如此。

        不过作为最为信任的亲信之一,高士廉还是获得了重用,他给李世民派往蜀地当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李建成给调往蜀地封为蜀王。李世民最信任的心腹之一调命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这其中的关联不言而喻。

        李世民有着一代君王的冷血与无qing,取得了胜利的他,在没有确切的定下胜局,不会给李建成任何反击的机会与可能,他知道自己这位大哥在政治上的卓越能力。就算蜀地偏居一隅,他也不愿见自己将来掌控的guo家出现一个guo中之guo。

        高士廉的主要任务便是监视李建成,当然他也要履行自己身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的职权。不要小看大都督府长史这个职位,在唐朝益州大都督这个职位大多都是由亲王遥领的。并不管都督府的任何职务,所有的行政皆由大都督府长史来chu理,也就是说高士廉是益州行政第一把手。

        当时蜀地民俗轻薄,很多偏远的地方。mi信鬼神之说害怕鬼怪而厌恶病人,就算对于生病了的父母都不敢在chuang前侍奉,而是远远地以棍棒挑着食物地给他们吃。高士廉得知如此qing况。因势you导,使得风俗得以改观。同时还在秦时李冰疏浚的汶江之外。又挖掘一条新渠,让蜀地百姓大获其利。此外。他又用空闲时间组织诗文辞赋之会,让儒生研讨儒家经典,勉励青年学生,以致蜀中蓬勃办学,将西蜀之地治理的井井有条,使得蜀中大治。

        现今李世民已经登基为帝,坐稳了李唐江山。可谓大势所趋,万众归心。也就将高士廉调回长安听用,体谅父亲年事已高还特许李建成回长安探望。

        这蜀地不好治理,高士廉能够干的如此出se,能力可见一般。辽东的qing况比蜀地更为恶劣,高士廉有治理蜀地的经验,对于辽东的治理也当得心应手。

        李世民也知高士廉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但是自己这位舅子帮了他太多的大忙,却没有好好享受过,原本打算将他调回长安,让他当任宰相职位,达成一个文官最高的梦想:封侯拜相,让他去治理辽东,这个想法自然告吹,觉得有些对不住他。

        “能者多劳!”杜如晦颔首道:“义兴郡公是最佳选择,这时派人去辽东不只是治理,还要配合大总管攻取高句丽,甚至还要与百济大和guo决ZHAN。治理辽东,确实不只一个人选,但要配合大总管用兵,却是最佳的选择。若实在有所顾忌,陛下派臣或者房相、魏大人去也行,马周也是一个选择,只是他官职太低,还不足以总揽辽东大权。”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