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03 兼并巴蜀
公元前324年,秦惠王14年改元,从此又开始重新纪元。这种纪元很有意思,一眼就知道是哪个阶段。公元纪元则不然,好处是有连续性,知道距今多少年。无所谓了,历史就是故事,对自己的人生有帮助就是最好的。
秦惠王认为改年号对自己有帮助,那就足够了。不过,似乎没带来好运气。第2年,张仪和齐、楚大臣会见,不知道是不是暗地里有暗通款曲,还是和秦惠王订下计谋,在3年韩、魏太子来秦串门后,张仪居然跑到魏国去做相国了。张仪跑到其他国家是为了连横大计,,到魏国担任相国,是想迫使魏国首先向秦称臣,起到一个模范带头作用,可惜没有凑效。魏国没有答应。
秦惠王似乎暂且停下了东进的脚步,但从未放下躁动的野心。他巡视北河(内蒙古河套地区黄河以北区域),任命乐池(曾经在中山国为相国,曾经为秦惠王的相国1年,张仪回来后又跑到赵国去了)为相,厉兵秣马,以备待战。秦人的成功绝非偶然,但最大的原因在于几代人不懈的努力。
果然,江湖就是江湖,你不打我,我就打你。赵、魏、燕、齐、韩联合秦国的心腹大患匈奴一块儿来打秦国,想先把这个不安分的后起之秀先按下去,免得后患无穷。理想很美好,现实总无奈,事情的发展与人的初衷总有差距,不同的是有时差距太大,不容易让人接受。这次,联军不仅肉痛,心更痛。联合起来的强大力量出乎意料的失败了。秦国仅派里疾带兵就在修鱼(河南原阳县东)俘虏大将申差,打败赵国公子渴、韩国太子奂,斩首8200人。
一次大军事行动似乎失败的有点突兀,让吃瓜群众大跌眼镜。就如同一场演习,从此秦国的恐惧开始在东方诸侯国心里扎根发芽。
面对东方五国合纵攻秦,秦国主动东出函谷关,暗地里派人送礼安抚匈奴,打得第一次五国联军大败而归,从此奠定了秦国逐鹿中原的基础。为啥败了,不是五国势力不行,而是人心不齐,各怀鬼胎。齐、燕暂时不会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只是从战略上思考问题,总想着让赵、魏、韩接壤的三个国家冲在第一线,使得三国和秦国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因此这一仗号称五国联军,实际上只有三国,这三国打不过秦国。还是义渠(匈奴)看到了战略上的不妙,认为秦国送礼的行为只是缓兵之计,不能坐失良机,让秦国坐大,派兵攻打,虽然打败秦国的一支军队,但是属于小胜,对整个战役作用不大。东方诸国失去了第一次将秦国按下去的历史机会。
公元前317年,秦惠王更元8年,在魏国做相国的张仪回到秦国,完成了在魏国搞敌后工作的任务,继续做秦国的相国。牛人就是牛人,走到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雄狮可以懒洋洋,却不容蔑视。沉默有沉默的理由,爆发有爆发的机会。
9年,司马错和张仪开始了一场战略大讨论。张仪的主张是先打韩国,因为韩国势力不大,却是东进的一个门户,具有很强大的象征意义。司马错则不然,认为应该闷声发大财,先巩固好自己才是根本。当时的国际形势是,齐国、楚国、秦国都成为国际性大国,但是秦国还是被鄙视的。齐国灭宋国的时候,引起了联军攻打,就是因为不想让齐国成为独树一帜的大国,楚国看到了这一点,赶紧去救,可惜去的晚,齐国很快被打击了,否则就是三国鼎立的局面。大家都想当头,但是谁先冒泡,谁就先挨揍哦!对秦国而言,北有魏国的牵制,南有蜀国的一条水路直通楚国,南北不经营成铁桶,势必背腹受敌,成就不了大业,东进的脚步随时可能被打断。打魏国是拿下魏国黄河以西,包括甘肃、宁夏一带的土地,从此北侧黄河天险成为屏障。拿下巴蜀,所有的西南部分尽在囊中,扼守住通道。自此,进可攻,退可守,霸业可期。
眼光呀,要知道当时巴蜀还不是天府之国,因为李冰还没有开凿都江堰。秦国拿下巴蜀就拥有了巩固的大后方,从此天下无忧。
司马错出兵蜀国,没有办错,直接灭了蜀国。灭了一国,迁哥只用了一句话。蜀国在先秦时期历史上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迁哥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拿下蜀国的,尤其是怎么突破秦岭之险到巴蜀大地的。历史记录者重视的是成功帝王将相的生活,失败者总是不屑一顾。
不再先和东方诸国争锋,而是先巩固后方,哪怕没有威胁也是不得不防,拿下,不用再分兵,还可利用天府之国的兵力、粮食等。
眼光一换,境界顿变。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可仅有努力是不够的,方向很努力。把方向的一般是指挥者,冲锋的一般是执行者。没有什么高低,适合罢了。
没有后顾之忧的秦国视角转向东方。随后,攻占了赵国的中阳(山西中阳县一带)。兵锋所指,所向披靡,顿时东方诸国大为震惊。不得已,10年,韩国太子苍只好来到秦国作质子。秦国并没有因为对手的退缩而放弃,依旧沿着自己的轨道滚滚前进。紧接着,攻占了韩国的石章(韩国的地盘,具体不详),打败了赵国意图火中取栗的大将泥。
看这名字叫的,简直就是烂泥扶不上墙。虽然与名字无关,但这么奇葩的名字也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还记得吗?义渠王已经向秦称臣了。这次,不再行权宜之计,直接拿下义渠的25所城池。势力相差很大后,就不再考虑对手的想法。
11年,又是里疾要把敌人变成里肌肉。以前,还回魏国的焦(河南三门峡一带)又进去了秦国的视野里,不用打,秀了一把肌肉就投降了。没有盯着一个国家猛打,尤其是体量大的魏国。在岸门(战国时期韩、魏两国均有“岸门”。韩之岸门在今河南许昌市西北,魏之岸门在今山西河津县南)打败了韩国军队,斩首10000人,大将犀首仓惶逃跑。
现在的蜀国已经归顺2年了,反对势力逐渐被灭或转入地下,不再构成威胁,剩下的就是需要把蜀国建立成一个牢固的后方大本营。因此,把公子通(也就是下文的蜀侯)封到蜀国去发展经济。
面对强秦的咄咄逼人,燕国还在作死的道路上狂奔。燕王让位给大臣子之。不是被逼的无路可退,谁会选择屈辱的投降。君臣不同心,因为谁也不相信很快会天下一统,依旧在古老的利益驱动规律下自相残杀。与愚蠢无关,社会精英没有形成共识。
历史总会在一段时间后出现一批精英,这些精英具有高度的一致认同,既便是最初互不相识,认识有偏差,但总体而言是一致的,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奇怪吗?不奇怪。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精英都是政治自觉的一群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在社会矛盾出现不可调和的预兆时,能够敏锐洞察,并为了改变而努力。
可惜,燕国显然没有出现这些人,依旧走老路,瞎折腾。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