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火中取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9章 火中取栗
        公元前771年(秦襄公七年),机会来了。周幽王废除了太子,立著名的美女褒姒为后,立她的儿子为嫡子。注意不再说烽火戏诸侯,而是说失信于诸侯。前因后果没细说,看结果就是诸侯反叛,西戎中的犬戎和申侯联合起来打周,把周幽王拍死在郦山脚下。

        明白了!失信的诸侯是申侯,失信的事情是废后立嫡,因为被废的是王后是申侯的女儿。就这么简单,家事惹起来的纠纷,与周幽王的治国无关,与各大诸侯的不拥护无关,仅仅是事发突然,周幽王没想到邻居申侯反应这么大,更没想到毫不相关的犬戎也趁机作乱。内乱,烽火不起作用,其它诸侯离得远来不及,措手不及的周幽王被斩首行动斩首了,纯粹是防不胜防。

        两个有野心的人突然袭击了一个毫无戒备的人,胜是必然的。

        有准备的人总是容易胜利!

        有野心无道义的人终究不会有大成就,尤其是申侯在历史的角落露了一小脸就被一脚踢下台去。犬戎还好些,是典型的摇旗呐喊的角色,需要衬托主角,还能再出江湖。

        秦襄公抓住了机会,没有及时出兵救援。

        犬戎在西北,兵至大周,秦完全有机会拦截,没有。申侯出兵的时候,秦也有机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也没有。注意,最重要的是周幽王没有跑到秦躲避。为什么,一种情况是也不安全。如果说是冷不妨来不及,大周和一个诸侯pk,也不可能一触即溃。边打边走或固守待援,都能占据主动。周幽王选择在郦山脚下被杀,兵呢?没有在。都等着机会抽冷不妨捅刀子呢。一旦周幽王被灭了,自己就有机会了,借机拥立。

        一明一暗,犬戎来袭,周派兵出击,没有问题。关键是打不过,双方胶着。周幽王在华清池住着,挺自在的。找个最近的人来帮忙,申侯就借亲戚的名义领兵来了。周幽王认为是帮忙的,没想到是要命的。

        申侯多大的力量,不是一家独大,一个小小的小诸侯。既便成事,自己得到什么?杀主子,置自己于众矢之地,从道义上就成了人人喊打的主。联合外国鬼子,典型的汗奸作法,也是个挨打的主。干掉周幽王,金银珠宝被犬戎拿走了,辛苦费!没说申侯得到了什么的,就说为了女儿出口闷气。估计气更闷了。

        得最大利益者是谁?秦。

        周幽王死了,秦及时出兵救援,一战犬戎退,立大功。估计申侯的结果不会太好,人家勤王来不灭你,怎么为周王报仇呀!申侯后悔死了,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没脑子。鼓动作事,卸磨杀驴。

        迁哥说,周怕犬戎侵犯,干脆惹不起躲得起,迁都洛阳。秦一路护送,拥立周平王。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岐山以西的土地都给了秦,让秦和西戎去争。从此,秦正式位列诸侯,名义上西部所有的土地都是自己的啦!秦国正式建国。

        这场戏的三个a角两个没了,周幽王死了,申侯不知所踪。一个b角拿钱走人了,犬戎雇佣兵拿钱办事,终究不成大事。一个c角赶得远远的,留下空间让别人折腾,周平王一路回首一路泪,走了。一个隐藏的d角悄悄的忍辱负重,不敢吭声,西周的一个公,c角和d角分裂,势力进一步减弱。只剩下一个a角,和犬戎没打,拥立,建国,扩地盘,秦襄公笑不扰嘴了。

        你要说烽火戏诸侯是真的,秦没在背后出主意,没有人相信。

        不管怎么说,历史从此结束了西周阶段,进入东周时期。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年12年)征伐西戎的时候挂了,时间不长,成绩不小,让秦从一个偏居一隅的附庸成长为一个和各位大佬们平起平坐的一方诸侯。

        继任的秦文公记得很详细,住在哪,哪一年率兵700向东打猎。一个打猎还说得煞有其事,肯定有别的意思。啥意思,要安内,连个有危险的野兽也不要有,让人们安居乐业,促进经济发展,为今后的开疆拓土奠定基础。公元前762年(秦文公4年),来到汧水和渭水交汇的地方说,这是当年周初次给秦的封地。在此地占卜,卜象很好,就开始建城。秦人作为大周的臣属,存在的意义就是抵挡住西戎的东进,现在西戎已不足为虑,重心东移,中心也要东移。在此重建,是想表示忠诚,自己永远拥护大周。经一系列建设,终成规模,一个新的政治中心开始出现。

        一个新的战略布局即将展开。

        公元前750年(秦文公16年),文公率兵打败西戎,西戎逃走,从此不足为患。更绝的是,收归西戎的土地,土地岐山以东还给周,剩下的是自己的,但将当地周人归自己所有,从此秦的地盘到了岐山。仁义之师的名声打了出去,还落了好处。

        西线无战线,秦进入经济发展黄金期。公元前716年(秦文公50年)才故去,那时候已经是周桓王时期,周平王故去四年了。这几十年内埋头发展以待时机,为今后的开疆拓土积累力量。他深深知道,打西戎是敌我矛盾,西戎败走,没有理由和别人开战,要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

        可惜,儿子没有熬过自己,白发人送黑发人,只好让孙子接班,这就是秦宁公。公元前714年(宁公2年),迁都平阳。平阳是不是山西临汾呢,当时的秦应该控制不了,这应该是魏国的地盘,在现在的陕西省才合适(现在的陕西宝鸡一带)。宁公继位的时候才十岁,攻城掠地的战略肯定不是他的,应该说秦的战略不仅仅是十年计划,是百年计划。有此雄心,何愁大事不成?

        迁都后,以此为战略支撑点,派兵打荡社(毫王的都城,具体不详,陕西西安或三元、兴平一带),没有打下来。公元前713年(宁公3年)又与亳开战,亳王逃亡西戎,于是灭了荡社。

        此时,诸侯国之间均是战乱不断,人性十分集中的凸现出来。没有制约就没有自律。每个人都想压别人一头而不是和平共处,因此,竞争无处不在,好戏迭起。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