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2章 乱象已成
周王室的末日,群雄并起的明天。
西周武公的太子共死了,没有嫡子,可庶子有5个,谁也想继承武公的位置。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还在窝里斗。别的诸侯也在惦记着王室的事情。这不,楚国就有人有想法。楚国的司马,一个叫翦的人对楚王说,公子咎是我们应该支持的,不如将一块土地给周,让周把公子咎立为太子。另一个叫左成的持不同意见,认为这样不成,如果周不答应,计谋落空,不能帮助公子咎,反而在外交上与周疏远。最好是先问问西周君想立谁,让他暗地里告诉司马翦,司马翦再请求楚国给予土地的资助。这样周有面子,我们有里子。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一是什么事情都贵在事前谋划,事情一旦实施就无法收回影响,好坏你都得接受。二是要别人留路就是让自己一路畅通。换位思考很重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在不损害自己的利益的情况下和对方寻求共赢的解决办法。只考虑自己,别人就不考虑你。三是不要抢功劳,是自己的永远跑不掉。是非皆在人心,谁也清楚。别人的建议自己否决了,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明,而是为了大局,那么剩下来的建议功劳还是要给首倡者,别抢,抢了一次,祸害永远。
左成是个聪明人。
果然,事情的进展完全按照预想的方案实现了。
公元前307年,周赧王八年,秦国终于不甘寂寞,开始攻打宜阳。宜阳是现在的河南宜阳,当时属于韩国。楚国一看,这不行,派兵帮助韩国。同时,认为周偏向秦国,索性想直接攻打周。
楚国从来不服王教,不知道是不是蚩尤留下来的传统,反而楚国不相信周王朝那一套。或许是因为牧野之战。周王朝利用分封制的弊端,在商王朝国都空虚,兵力不在,其它诸侯又距离较远来不及勤王的空档和一群没有信仰、没有组织的奴隶开战,打败了商纣王。不信,回头看一下周王朝分封功臣的做法。连最大功劳的姜太公都被封到了山东。那时候的山东是偏远地区,守在山西的是周王室的人。明显是为了避免商王朝的缺陷,让自己人守中心,巩固核心部位。这个举措保证了周王朝初期的迅速安定,但从长远看限制了周王朝的发展壮大。楚国呢,估计是旧朝遗留下来的老牌诸候。作为原来老板的合伙人,相处的不错,可突然风云变幻,突然改制换了老板,虽说不高兴,但新老板鉴于楚国的势力和急于求安的迫切需求,给了楚国很大的优惠条件。老板不管是谁,都对自己不错,也就这样啦,反正日子还得过。不过,心里楚国可是一直认为自己和周国原来的资格还老,不服劲。
还有一个问题,周王朝为啥自从进入东周,没有一个王是有能力的,那么多年都是仰诸侯鼻息生存,没有一点中兴的迹象。这说明肯定在西周和东周的转折点上发生了大事,一件足以改变历史进程和诸侯心理的大事。那个时候是谁主政呢?周幽王。周幽王时代最著名的是什么大事呀?烽火戏诸候。这个千古流传的大笑话仔细分析一下就是一个笑话。一是谁给周幽王出的这个主意,明显包藏祸心,这样的事,傻子也知道不是开玩笑的。二是周幽王的目的是啥,爱美人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方式很多,有的是方法,不会想这样的损招。三是谁这么有心,别的不纪录,偏偏把一大堆不可能的恰合+不可思议串联在一起的,就是为了证明褒姒是专门来祸害周幽王的,作用还大的厉害,一个人抵得上千军万马。四是烽火戏诸侯中火好点,诸侯难来。那个时候的诸侯交通能力能那么快来吗?怎么那么恰,一点火立马到了,早就准备好了,就等信号了。演戏演得真好。哪几路诸侯来的?山东、湖广来不了吧?估计就是申候那几个小伙伴。否则等他们来了,褒姒在城墙上早没兴趣了,点几处篝火,派几路自己的兵马玩玩就已经足够了。玩那么大,城墙上也看不到边呀!
说了这么多,证明烽火戏诸侯是一个阴谋。
有人有野心,想干掉周幽王,争取自己的大利益。谁最有可能,申候。女儿嫁给周幽王,就是一桩政治筹码。结果,周幽王很清楚,但不明智,废掉了申后和申后儿子的太子身份。申候的打算泡汤了,阳谋不行就阴谋,弄了一大堆事来埋汰褒姒,想让周幽王回心转意。可周幽王知道,一旦让申候成功,家国危矣!可自己又没有铁杆兄弟,别的诸侯都做壁上观。好歹,诸侯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两不相帮。申候和犬戎搭成了合伙意向,一个要钱和女人,一个要政治。两个人各取所需,各遂所愿。
不甘心的周王室正统,应该是周幽王的某一个弟弟承大位,申候拥立的外孙子也承大位。周王室一蹶不振,诸侯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失败的只有周王室,抹黑了的周幽王。对,还有一个背弃道义的申候和犬戎,得到了现有的,失去了未来的。
那时候,依靠周王朝安身立命的秦国在干啥?肯定是没帮助周王朝。要知道,别的是合伙人当的股东,秦可是给大家打工升上来的股东,资厉不够,被人瞧不起不要紧,努力奋斗!可自己的恩人周在遇难的时候秦没有仗义出手,就让大家心里有点瞧不起。
楚国一直是个相对独立的诸侯国,远离中原,又苦心经营多年,一直有野心,但因当时文化的制约,在低层次徘徊,偶尔有一个英主出现,又稍纵即逝,形不成制度化。
楚王很厉害,也很要面子,周亲近秦,就是看不起我,就想揍他。
这时候,出来一个人,名叫苏代。很看不过去,又很忠心,自愿替周游说楚王,讲了一堆大道理,居然把楚王说服了。
我们看看当时的说辞。
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单刀直入,毫不拖泥带水,又不直接反驳,疑问一出,兴趣顿来。先引起楚王的注意。
说周亲近秦而不亲近楚的人,都是在为秦作打算。一旦周也认同\"周秦\"这种说法,自信全无,心理上认同秦,早晚会归于秦。这是一场心理战,也是赢得周的最好的办法。剖析深刻,一针见血,点中要害,不得不服。
现在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不管周怎么做,我一如既往的对你好,自然让周亲近自己。好办法,纯阳谋,既然不能武力灭周,你只能这样办。
高,实在是高!
瘳瘳数语,一语中的。
一个疑问点题,一句分析因果,一句给出对策。
国家混乱,道义尚存。春秋战国时期虽说礼崩乐坏,是指的一些礼仪上不再讲究,更加注重谋略和利益,但没有坏到一塌糊涂,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
诸侯之间纷扰不断,但打仗还不能乘人之危,要凭自己的本领树立老大的威望,有点类似擂台赛,谁赢谁说了算。也不会随便杀人。
从这个时候,纵横家开始出现了。这些人靠嘴皮子在各大势力之间搞平衡,不管去哪个国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奇怪的是各国君都听他们忽悠,是因为他们的话往往切中要害,战略意识很高,却没有忠于自己国家的思想,愿意利用战术在利害之间游走。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