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吐哺归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4章 吐哺归心
  周公旦不易,平叛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总算稳定了天下。摄政七年后,周成王长大成人,便将朝廷大事都还给了他,重新面北称臣,给周武王一个交代,给周成王一个交代,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也给了自己一个交代。周公旦的功劳是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从周公旦开始以身作则确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嫡长子继位制度,对今后的发展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周公旦没有野心是不可能的,但是面对欲望,能够克制,能够顺应天命人心,是心的考验。后人推崇周公,也是因为他的无私和本分。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官有多大,而在于事情有多大。

  周公兢兢业业,干工作很卖力气,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美名。美名很美,却很难做到。面对垂手可得的权势,能够忍住,断非常人。一个伟大的人物,首先是人品上的伟大,格局深远,视野远大,心胸开阔,才能忍一时不能忍,成千古难成之事。

  周成王居住在封邑(陕西户县一带),派召公再次在周武王兴建的基础上扩建洛邑(河南洛阳一带),以完成周武王兴建洛邑,堵住东方诸侯西进道路的战略意图。不知道,周公旦怎么回事,已经还政给了周成王,就别管了呗!不行,不知道是自己的意思,还是周成王的意思,委派德高望重的周公旦卜卦勘察,确定良辰吉日、营建规模等动工营建,并将从殷商收回来的九鼎放到城中,宣告天下,说这是统治区域的中心,从四方进贡,路程远近相近。其实,就是把各位诸侯大佬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洛邑。这个时候,已经把殷商的遗民都迁移走了,周公旦以周成王的名义宣告天下,形成事实,告知大家这些人不在原来的国土了。既是警告,又是安全措施。后任命召公奭为太保,周公旦为太师,负责教育太子,并向东征伐淮夷(淮水一带的少数民族)。这属于扩展疆域。灭掉了奄(山东曲阜县一带),把他们的灭国之君迁到薄姑(山东博兴县一带)。薄姑原来跟着殷商的武庚作乱,已经被灭国,并将国土封给了姜太公的齐国。

  布局呀,天下都是在布局。周公很厉害,天下设立仅次于都城的一座大城市,就是要建立重要的屏障。原来的国家中心在中原,大平原上不容易防守,不然,也不会一夜之间拿下朝歌。既然周朝把原来的地盘作为国都,天下中心西移,钱财粮物

  干掉了几个捣乱的小毛贼后,周成王的天下终于安定。创建和设立了新的礼乐,从此人们过起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周成王快要死的时候,很害怕太子钊不能够胜任,毕竟孩子还小,周公旦也已经去世,就托孤给召公奭和毕公,率领各位大佬们共同辅佐太子继位。周成王去世后,召公奭和毕公率领诸侯,带着太子祭祀祖庙,反复告诫不要忘记周文王和周武王江山来之不易,一定要节俭持国,控制自己的欲望,笃厚诚实待人。这既是告诫太子,给太子上的一堂思想政治课,也是一种表态,向诸侯们说明这是我们的王,我们在先王面前共同立誓,忠心辅佐。太子钊继位后称之为周康王。周康王按照召公奭等人的建议,以文王和武王的功业为基础,沿袭旧制,关注民生。

  周成王和周康王统治时期,由于周公和召公的辅佐,天下安宁,废弃刑法多达四十多年。这就是史学家或者说儒家特别推崇的“共和时代”,是理想的、梦寐以求的人人平等,有事大家商量着办的时期。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什么条件办什么事。

  当时的环境,不是周公旦和召公奭人格高尚,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这个因素,生产力低下,诸侯林立,政治上无法集中统一,谁有势力谁想当头,经常因为身强体壮就开始进行争夺首领的斗争,家不家,国不国,一切靠实力说话,是丛林原则的时期。说白了,不具备一个人说了算的条件。两个人高瞻远瞩,确定了嫡长子制度,虽然不一定能够选择最优秀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皇权的**渡,较少引起大的波折。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幸运的,因为国力虚弱,经不起折腾。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分陕而治,也是一半思想觉悟高,一半势力达不到,这是最好的选择。

  历史终究会走向王道和霸道统治的时期,完全依靠儒家的理念治理终究太过理想。当时,这些学说还没有出现,伟大的两个人采取了最适应发展的方式,就是最英明的。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