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九十八章 决战豪赌 (3 / 3)
不得不说松井石根的确是个老狐狸,他的猜想一点都没错。戎瑞提交给国民******和总参谋部的报告,老蒋和白崇禧等决策指挥者们仅仅看到了戎瑞计划对整个沪战场的支援作用和对日军的牵制作用,根本就没有从战略层面去考虑过。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戎瑞在报告中着重提到的战略构想也仅仅是一笑而过根就没把戎瑞这个“资本家”的军事战略当一回事。只不过因为不想扫戎瑞的抗战热情,才没有当面指责而已。从戎瑞这一方面说也无法说服老蒋和军委会的高级指挥官们,因为他自己的确不是个军事家只不过比如今的人多长了几十年的见识而已。说白了,即使老蒋他们采纳了戎瑞的战略构想也得凭借老蒋和他的高级指挥官们才能实现。
除了看准中国最高统帅部的军事思想软肋之外,松井石根大将之所以发动如此规模的攻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原因,那就是时间。论道理,日军占据了沪战场的主动权,时间应该不会对日军有什么威胁。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时间对日军和日本帝国来说是个根子里的问题。
三二年的第一次淞沪战役为什么打了三个月就收场了,就是因为时间的限制。不是因为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关系,也不是英美列强的强有力介入,更不是因为中**队打败了日本军队的原因。原因说白了就是两个字,除了时间还是时间。
国与国之间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军队的优劣,也不仅仅取决于军事素质的好坏和军事思想的先进与否,而是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大小。日本帝国作为一个新兴的世界强国,其军力不可谓不强,其军事思想也可谓没有优秀的地方,其军队的素质也不可谓不高。但这些都不能掩盖日本帝国作为一个岛屿国家的国力局限性,日本帝国毕竟太小了,小到日本人都会因为中国的幅员辽阔而发出惊叹。作为岛屿国家,日本帝国没有太多的战略资源,没有石油,没有钢铁,没有橡胶。日本帝国甚至没有太多的土地足以满足工业化的需求,这也是他们祖祖辈辈希望都在谋算中国土地的缘由。正因为没有资源,日本帝国才会对美国人限制出口废旧钢铁那么敏感会对南洋的橡胶那么在乎。也正是因为没有资源,他们才会制定国策偷偷摸摸或者正大光明地利用各种机会输出人口,因为除了人口之外,他们实在拿不出更好的出口商品了。说起来这也是日本帝国足以自豪的地方,日本男人和女人的性能力是首屈一指的,连傲慢的德国佬和自命不凡的**都无法相媲美。但这样正是西方人讥笑日本人的地方,他们甚至以次来嘲笑日本是个生存在女人肚皮上的国家。戎瑞在亚利桑号战列舰上与美**官们聊天的时候,就曾经听他们说过一个笑话只要输出十万日本女人就可养活日本帝国到半饥半饱的程度。戎瑞虽然对之前的历史没什么深入的研究,也不知道这个十万日本女人的说法是怎么来的二战之后的历史他还是清楚的,美国人的调侃玩笑也不是没有道理。否则后世这个国家闻名于世的AV产业就没法子解释了,总不能说他们的环保理念太好的缘故吧,但这种开发自然资源产业的排碳很少倒是真的。戎瑞没有歧视女性的习惯,也没有问候别人家老母鸡的爱好国人的调侃让他倒是想起了那部叫做《望乡》的著名电影,想起了那个叫做阿歧婆可的怜日本女人曾经赢得了无数中国人同情的泪水。在戎瑞看来,那不是像阿歧婆那样的女人们的错,那是历史的错。如果不是日本帝国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始终摆脱不了扩张的思想误区,这种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就如同后世战后的日本经济发展一样,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在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获得他们足以自豪的生存空间与尊严
是通过注定无法胜利的侵略战争。这就跟知道像饭+知朝那样AV~;星们的人想法一样们从不会在意自己会在床上被对方击败,甚至对这种败仗趋之若。
三个月征服中国的说法实并非完全出于日本帝**人们的狂妄,而这种说法更多的原因是无奈。之所以无奈地叫嚣要在三个月内消灭中国因为他们的国力储备差不多也就能支持这么长时间的战略决战了。若是超过这个期限,战争很可能就再也没办法打下去了。所以对于日本帝国和日本决策者们来说沪战场上的战略决战是一场实实在在的豪赌。
这场豪赌当中,如果赢了,则将为日本帝国取得令人无法想象的利益。如果输了,则有可能将多少年辛苦积累的老本全部赔进去,日本帝国的国力也将就此一蹶不振。由此可见,所谓的三个月征服中国,准确地说应该是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对中国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从而迫使中国****屈膝投降。这个判断,戎瑞几乎不用去想就知道,因为后世的历史学家和军事学家们早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
戎瑞不会狂妄到要改变历史的进程,也没有这个能力。他不知道国民****的决策者们是否也想到了这时间一层面的战略要素,但老蒋和国民****所制定的淞沪战略决战构想不能说是不对的,甚至在某一程度上符合了后世历史学家和军事学家们的分析。但历史上这场大决战失败的也明确地告诉人们,光有慷慨赴死的意志和高昂的抗战的决心是远远不够,这并不足以使得中国人赢得战争的胜利。其实老蒋和他的高级将领们也不乏智慧,持久战的思想也并非主席一人所创造,区别仅仅在于他蒋某人在这个时候还没有持久战深谋远虑的机心,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主席的《论持久战》之所以被推崇的根本原因。
远处的宝山县城方向传来了一阵巨大的爆炸声,紧接着又传来了日军攻击部队的欢呼和狂啸声音。楚大丰觉得自己的心头被狠狠地刺痛了一下,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他知道宝山县城完了。从上午近十一点开始,日军在十几架战斗轰炸机的掩护向**和上海工人义勇军共同据守的宝山县城发起来最后的猛烈攻击,铺天盖地的****和炮弹落在宝山县城的城头。自八一三开战以来,虽然日军登陆部队已经推进到了杨行、月浦和罗店一线,但在**部队和增援的上海工人义勇军的拼死抵抗之下,宝山县城还牢牢地掌握在中国守军手中的县城。这无疑是在日本军队的脸上狠狠地扇了一记耳光,日本人现在的攻击强度之烈也是可想而知的。
宝山的陷落是早晚的事情,这一点日本人清楚,淞沪前线作战总指挥部和宝山的守军也十分清楚。早在一周前,宝山县城就已经和外界失去了联系,他们仅有的一部电台也早已经被炸坏了。但宝山县城的守军无论是**还是工人义勇军仍然死战不退,顽强地钳制着日军在吴口的兵力。顾祝同接手沪前线的指挥之后,他不是没有想过要把宝山县城的守军接应出来,也曾经尝试过几次,但都无法实现。特别是在日军主力登岸之后,**就再也没有这个能力了。宝山守军与顾祝同指挥部的最后一次通电是在8月29日,当时宝山县城两个营的**精锐部队和一个大队的上海工人义勇军部队只剩下了一半的兵力,情况已经岌岌可危。就连顾祝同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已经处在敌后的小小县城,居然能够坚守到现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可以说,宝山县城的防御战是自开战以来**部队最大的一个亮点,与其他的战斗相比,宝山惨烈的防御战更能够激起民众和参战官兵的同仇共忾之心。无怪乎上海各大报纸的评论说,宝山县城的保卫者们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抗战的顽强意志,是上海抗战典范之一。也有很多新闻媒体注意到了,宝山的保卫者当中不仅有**精锐部队,还有**领导的上海工人义勇军,职业的敏感性立刻让他们把国共合作抗战的主题大肆宣扬。也许是不约而同,也许都是别有用心,**掌握的**和**的**几乎异口同声地对宝山县城保卫战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南京国民******在一个星期之中出奇地连续三次给予宝山的保卫者们以嘉奖,给予负责宝山县城防卫的****团以抗战模范部队的荣誉称号。**还以国民******的名义授予指挥官廖家龙上校一枚国光勋章,廖家龙上校由此成为了这种国民****刚刚设立的最高勋章获颁的第一人。当然了,老蒋也没忘了给予负责协防宝山县城的上海工人义勇军以荣誉,只不过民众抗战模范团体的荣誉称号中丝毫也看不到**的痕迹罢了。
无论是为了挽救宝山的保卫者,还是为了抗战宣传的需要,**几番想要把他们接应出来,戎瑞和上海地下党工委又何尝没有这个想法。楚大丰所率领的龙星战队部分人员化装成日军宪兵穿插到宝山县城附近,同样也是为了接应宝山县城的保卫者们。可惜,由于日军对宝山县城的围困实在是太严密了,楚大丰和他的队员们根本就没有任何机会。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宝山县城的城墙在日军的猛烈轰炸和炮击之下轰然倒塌,这怎能不让楚大丰心如刀割一般。为宝山的死难者们报酬雪恨,楚大丰此刻的心里只有愈来愈浓烈的仇恨之火。不过作为龙星战队的指挥员,楚大丰很清楚自己的职责,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在等着自己和同志们,这个时候任何莽撞的行为都是不可取。
“走!”楚大丰强忍着泪水,坚决地一挥大手。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