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六章 玉衡先生 (1 / 2)
尽管作为穿越者熟知后世的历史,但戎瑞自己却并不知道,如今的情况已经与原本的历史悄悄地有了一些改变。在原本的历史上,陕甘宁边区东靠黄河,北起长城,西接六盘山脉,南临泾水,南北长近500公里,东西宽400里,设有延安、绥德、三边、关中和陇东等5分区,管辖人口大约有150,辖区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1937年10月12日,根据国民****行政院第333会议,规划陕西省的延安、安塞、保安、安定、延长、延川、旬邑、淳化、定边、靖边、甘泉、富县、米脂、绥德、佳县、清涧、吴堡登17县,甘肃省的庆阳、合水、>+原、宁县、正宁等6县,以及宁夏省的花马池(即盐池县)、神府区(即神木区和府谷区)及关中区部分地区。以上23县3划归陕甘宁边区****直接管辖,并作为八路军的募补区。实际上,如今的陕甘宁边区****辖区不仅包括了上述地区,还增加了洛川、宜川、铜川、黄陵、黄龙、君宜、蒲城、澄城、韩城、郃阳、平民、朝邑、大荔、柯邑和耀县等15个县。这一变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地盘扩大,因为这些地区历史上都是关中地区的肥沃之地和人口密集区。
党和红军在历史上之所以没有得到这15个县的地盘,实际上是由于当初对张学良所发动的西安事变存在疑虑和反应不够及时所造成的。等到中央认清了形势并作出配合行动的时候,**的军队已经填补了东北军东移所留下的空白。如今这一失误并没有发生,就在西安事变发生的第二天,红军就应张学良东北军和杨虎城西北军的要求马上派出主力部队南下,及时填补了他们撤出时所遗留下来的空白之地,兵家他们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国共双方谈判的时候,**和他的南京****不是不想从**和红军的手中拿回这些相对富裕和人口密集的地区,可是已经吃进嘴里面的地盘如何肯再吐出来,党和红军的武器装备、经济来源和兵源可全靠这些地区募集了,其他的23县3加起来的价值还顶不上这些地区的一半呢。要说谈判的技巧,周**的水平实在是高,不仅党内没有任何疑问,就连**和南京国民****都不得不佩服。最终的谈判结果双方皆大欢喜,当然表面上看起来的确是这样的,不过他蒋某人的笑容里面就多少有那么一点酸溜溜的味道了。
双方的协定明确规定,国民****将不负担改编后的八路军军费、薪饷和粮秣,也不为陕甘宁边区****提供其它任何财政补助,但没有法定地盘的新四军的武器装备、军费、薪饷和粮秣由中央****提供。按照规定,陕甘宁****也不向中央上缴税款和其他任何费用,但为了体现国家的统一性和地方对中央的义务,陕甘宁边区****仍应向国民****上交一元银元的税款。1937年10月12前已经开采的矿山、油井等一半的产量将上交给中央****,以支持中央****的抗战需要。同意不限制陕甘宁边区与国统区的经济贸易活动,同意以市场价格向陕甘宁边区提供八路军所需的武器弹药、军用药品及其他战略物资。陕甘宁边区取消原陕甘苏维埃****所发行的红色货币,统一流通法定的法币,与中央****保持金融统一。在这个问题上,与原来的历史有了很大的变化,八路军原有的每月63万元法币的军饷就被取消了。这笔款项加起来每年有756万元,每了当然可惜,不过,戎瑞可知道得很清楚,这一点可怜的军饷款项没过多长时间很快就被蒋某人赖掉了。开放经济贸易活动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以后的围困让这一条基本上流于了纸面上的文章。与其指望国民****和**还不如靠自己,戎瑞在给中央和军委的报告中的这个观点得到了主席、周**和中央主要首长们的一致认可。在戎瑞的印象当中,国共合作初期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收入包括两部分,最大的部分是国民****的拨款、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的捐款,这笔收入占了一半以上,最多的时候占了八成左右。而陕甘宁边区****自己的财政收入则是逐年下滑,最困难的一年整个****财政收入才不到300元。这些收入不仅要承担根据地****的运转、人民的生活,还要负担流水一般的八路军战争费用开支。以至于在40**对根据地进行封锁之后,外援基本上断绝,陕甘宁边区****和八路军出现了极端严重的财政枯竭问题,就连党和红军的高级领导人都不得不亲自操起纺织车,一部分主力作战部队还要全编制地扛起锄头上山开荒,情形何其之惨。现在的情形就不一样了,多出了关中地区的15个富裕的县区,其每年产出的价值决不会低于2000万元。按照沙甘宁经济规划处经济专家们的评估,这些地区的实际财政收入将远高于表面上的2000万元,应该可以达到将近3000元左右。如果经营得好的话,这个数字还会有所增加。这就极大地缓解了陕甘宁边区****的财政压力,所以与**和南京国民****要拨款,还不如用这些笔款去换协定中的高度自治权。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国民****的拨款对于党和陕甘宁边区来说,与其是一笔经济来源,还不如说是一根套在脖子上的绳索。所以,这种交换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都绝对值得的。西安事变政治解决之后,周**对于张学良将军不听劝告执意要互送**回南京一事耿耿于怀,这一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和红军是欠了张学良一份情的。
政治方面,南京国国民****同意**为合法政党,陕甘宁边区****实行**领导下的高度自治。但陕甘宁边区必须实行民主改革,各县区实行民主选举,建立陕甘宁
级参议会,这就是后来三三制的由来。易帜是必不产党必须解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领导的红军必须放弃使用原有的中国工农红军的称号,使用国民革命军的统一称号。陕甘宁边区****放弃“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实行三五减租,边区各阶层民众的私人财产必须得到承认和保护。当然,之前已经被分了的田地和财产是不可能再还回去了,这一点国民****也没办法。为了保持与中央****的联络,陕甘宁边区****在首都南京和西安设立代表处。中央****在延安设立陕甘宁事务办事处,负责与陕甘宁边区****的联络与交涉事宜。这个所谓的延安办事处后来实际上并没有真的进驻延安,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南京国民****竟然同意办事处改在了西安。而那位国民****陕甘宁办事处的主任竟然连一步都没有他如果陕北,连戎瑞都觉得真是有点不可思议,**丢江山还真一点都没有冤枉。对于这一点,陕甘宁****当然乐意了,巴不得他们不要来呢。
军事问题上,**领导的陕北主力红军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而散落在其他地区的零星游击队则不在改编之列。协定规定,**保持拥有对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政治领导权、人事任命权和独立作战指挥权,但必须服从于所属战区的统一指挥,人事任命也必须报国民******备案后才能生效。协定的重心部分同时规定了第八路军的编制问题,八路军下辖三个乙种师即115、120和129师、一个陕甘宁留守兵团、一个八路军总部和总部直属特务团,此外还有医院、后勤等其他一些附属部队。根据协定,八路军还可以扩编一个独立旅,这样一来,八路军编制人员总数5人,这比原有的历史增加了将近5000人左右。新四军的编制总人数为103人,下辖四个支队。为了体现南京国民****对改变后第八路军部队的关怀,**将以**委员长的名义赠送一批原中央军整编部队换装下来的武器装备给第八路军。第八路军部队自改编成军之日起,就地整训一个月后即行开赴抗日前线打击日寇。在军事方面,戎瑞知道跟原来的历史没什么区别,只不过由于地盘的变化和**代表团的努力多出了一个独立旅的扩编权。有意思的是,尽管**和南京国民****同意八路军可以扩编,但却没有明确这个独立旅的番号,而**代表团方面似乎也没有注意到,或者是根本就不在意,有个名义就足够了。
以上这些协定的政治和经济部分文本早就已经签署,独独只留下军事部分的文本被**拖了下来。戎瑞离开延安的时候,才从主席那里得知了南京****已经签署协定文本军事部分的消息。对于双方协定中的这些变化,戎瑞不知道应该怎么评价才好。倒不是说不好,而是因为与原本的历史有了一些变化,这让戎瑞的心里面有些患得患失感觉。说起这个,戎瑞想起西安事变中的许多未解之谜。张学良和杨虎城两部发动事变的原因很好理解,这在历史上早有定论,就连后世的**文献也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不过其中令人不解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张学良为什么说自己对**有愧疚的想法,这与他发动事变的本意并不相符。又比如,事变发生之后,张学良和杨虎城除了立即将事变的情况通报给延安的**之外,为什么还把所属部队从前线大幅后撤至西安东县,从而给红军留出了大片的空白区域,难道仅仅是为了抵御南京中央军可能的进攻吗?这个问题也是**、南京****和国内外的一些舆论认为,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和**红军串通所为的主要原因和依据。还有,张学良对**即使真的有什么愧疚也就罢了,但为什么他不听周**的劝告执意要互送**返回南京的?作为熟悉这一段历史的穿越者,这些问题梗在戎瑞的喉咙里面,一直得不到答案。
唉,算了,反正西安事变的真相张学良之死也不肯说出来,而**最终也没有杀了他。不管如何,西安事变在中国历史的特殊地位,以及这一事件对抗战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从这一点上说,发动事变的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人可谓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啪!……真是岂有此理!简直是一帮废物!”
戎瑞被一声响亮地拍桌子声音惊醒了过来。他扭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四十多岁戴着眼睛温文尔雅绅士模样地人正在气愤地拍着桌子。地上扔了一张报纸。那位戴眼镜地绅士是独自一个人在那里看报。大概是看到了报纸上什么令人气愤地事情。以至于忍不住大声地拍起了桌子。
看到这个场景。咖啡吧里面地人都不约而同惊异地看向了他。
“先生。请安静一些好吗。您看大家……”侍者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赶紧跑了过来。
“安静。还安静得了吗?!”戴眼镜地绅士从地上抄起了报纸。“北平、天津都丢给日本人了。这还能让人安静吗!”
“什么?!”侍者吃了一惊。
“北平、天津丢了?!”咖啡吧里面地人都愣住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