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五章 武器的需求 (1 / 2)
“局长同志,您能否说得具体一些呢?”一位年轻的工程师站起来问道。
“呵呵,当然,我很乐意为大家解释一下我的建议。”戎瑞做了个请坐的手势。“大家都知道,优秀的武器装备研制是建立在技术、资源和工艺相结合基础上的,三者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当今的几个主要军事强国莫不是如此,德国、美国、英国、苏联和日本都建立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军工科研和生产体系,而这些科研和生产体系是我国所做不到的,更是我们红军目前无法想象的。”
会议室内的军工技术专家们默默地听着,多数人都点头认同了戎瑞的话。他们这些人,或者是因为接受使命而返回祖国参加抗战,或者是因为满腔的爱国热情来到战火纷飞的国内。来到陕北根据地的这一段时间以来,现时的情况让他们的热情就像是被浇了一盆冷水。没有实验室设备,没有实验材料,更没有合格的工作助手,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住房。特勤局派来协助工作的人尽管工作热情非常高,但在他们这些专业工程师的眼里,这些延安兵工厂的所谓技术人员顶多只能算是半业余的技工而已。而在实际上,戎瑞、特勤局或者延安兵工厂的领导们都没有敢告诉军工专家们,在他们眼里的半业余技工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正儿八经地学习过军工知识,全是自己摸爬滚打出来的野路子。就算是这些野路子技工,还都是红军部队里面的宝贝疙瘩呢。
“而我们红军呢,说实话,我们有的都在这个山谷里面,这里已经是我们全部的家当了。呵呵!”戎瑞笑着耸了耸自己的肩膀,两手无奈地一摊。“但是我们有信心做好我们红军自己地军工事业,因为我们有你们,有在座的诸位军工专家!”
燕妮-武典雅的脸庞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来到延安的这一段日子,她没有急于投入工作,而是对红军的武器装状况和军工能力进行了非常仔细的调查。她需要为自己今后地工作准备第一手资料。刚开始的时候,陕北红军的情况让她大吃了一惊,也几乎陷入了绝望之中。来自全世界首屈一指军火公司克虏伯的她无法想像,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有什么军工科研与生产可谈。但是眼前这个年轻的领导给了她信心,就像他说地那样,既然红军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红军地军工事业也就一定可以做到。从戎瑞局长眼神里面。燕妮-武看到了一种坚定地信念。这种信念她以前也曾经在死于一战炮火的丈夫眼中看到过。
“诸位,相比较而言。在我们地中国,或者对于我们红军来说,对军事武器的需求和西方列强国家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体现在军事技术、战略战术和经济实力上面,还体现在东西方文化思想之下的军事思想的巨大差异上。历史上,自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长河中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强国。现代地许多军事技术萌芽都出自中国,火药、火炮、火箭等等。但是。由于中国地军事思想更多地体现在人的智慧上。而与西方国家地唯武器论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所领导的红军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就是在军事思想上继承和发扬了我们祖先的智慧的结果。所以。军事武器的科研和生产也应当秉承这一经过千百年锤炼的智慧。”
“局长同志,您的意思是不是说我们要以巧取胜呀?”年轻的军工工程师总是比较活跃一些。
“是的,你说得非常对,就是一个巧字取胜。”戎瑞赞赏地点了点头。“我们的红军目前还比较弱小,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要依靠自身良好的机动能力和灵活多变的技战术优势。这种灵活和机动的技战术,对武器的要求也相应地与一般的军队有所不同。相对轻便、便于维护维修、易于补充弹药,能够快速简便生产,对材料质量的依赖程度较低,而且对生产技术条件的依赖性也相对较低,这就是我们红军需要的武器。”
“局长同志,我能提个问题吗?”还是刚才那个年轻的军工工程师,戎瑞注意到他的口音明显地带有英国的腔调。
“当然可以了,对不起呀,能问一下你的姓名吗?”戎瑞笑着伸了伸手。
“我叫罗晖,局长同志。”罗晖点了点头。“我想问一下局长同志,您刚才反复强调了我们红军部队对武器的作战需求,对此,我深表理解和赞同,一种好的武器系统应当是最能适应战士和战场的武器系统。但是,无论什么军队,火力依然是战场决胜的至关重要因素。要知道,我们不能让红军战士们拿着步枪去和敌人的飞机大炮硬拼吧?”
“呵呵,你说得一点都没错,请继续,想必你一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吧?”戎瑞笑了。
“独特见解不敢当,我想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罗晖笑了一下说道。“虽然我实在欧洲长大的,连祖国的母语也说得不那么标准,但这次回祖国来延安的路上,我注意观察了国内的地形地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我发现国内的情况与欧洲各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这里并不适应于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特别是坦克装甲及重炮。由此,我也了解了日本人为什么对其陆军武器的装备会和欧洲军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甚至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中型坦克。”
“弹丸小国也只能搞出一些鸟蛋来的。”不知谁在下面嘀咕了一声,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其实,从各方面的资料来看,日本人并没有刻意隐瞒自己的陆军军事装备主要就是以我们中国为假想敌,投入侵略中国的战场而准备的。”罗晖继续说道。“从这一点上说,日本人地武器装备策略是正确的。当然。这也跟日本国内资源状况和战略战术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矛盾性,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的特点既成就了优点也造成了极大的缺陷……”
“噢,请继续说,或许你的意见将对我们今后地工作将有帮助。”戎瑞饶有兴趣地点了点头。
“好的,局长同志。”罗晖大概是说得有点口干了,举起手中的水杯却发现已经没有水了。“也就是说日本陆军的制式武器存在如下几个缺陷。其坦克的装甲厚度不够。底盘较轻,火力相对较弱,而且缺少中型以上型号的坦克,这些缺陷也特别体现在其轻型装甲车上。对于这样地装甲配置,欧洲大多数地轻型反坦克武器,甚至大口径地机枪都能轻易地穿透它们。但即使这样。我国极其差劲的道路、桥梁状况也将对日军地坦克造成极大的麻烦。所以。极度缺乏反坦克装甲武器的中****队与其相抗衡的机会也不是完全没有。关键在于灵活得当的技战术。日军装备轻型步兵武器的火力不够,虽然其射击精度相当不错。在步兵火力支援武器方面。十一年式班用机枪的毛病过多,不过显然日本人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想必他们至少应该可以改善一下地。我地意见是,在火力方面,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考虑。我指地是,我们是否应该在中小部队的火力配置上做做文章,这样我们的军队就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火力优势。从而达到快速支援、快速歼敌的目的。我只是简单地说一下。大家知道具体说起来,这有些复杂。”
“能问一下。你回国之前在英国从事什么工作吗?”戎瑞理解地点头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